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调研不能“趋热避冷”

安徽省宿松县委组织部 洪眉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然而现实中部分干部却得了“冷热病”,调研时“趋热避冷”,热衷于“走老路”“蹭流量”“打官腔”,反响平平,效果甚微。这一现象须引起大家的重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谨防热于“走老路”,冷于“启新程”。说到调研,部分领导干部喜欢去那些产业园、模范村、观摩点,而基层单位接待时也往往“大力推荐”那些交通方便、工作搞得好、问题比较少、情况不复杂,最好是连续获评先进典型的地方。这些经典路线之所以大受欢迎,关键在于场景“专业设计”、材料“补充完善”、群众“久经考验”、汇报“反复打磨”,既让调研者方便轻松,也让当地脸上有光,称得上是多方共赢。经典路线看到是成绩和经验,显示的是脸面和荣誉,但问题矛盾背后深层次原因往往藏在“隐秘的角落”,如果不走小路只走大路,难免视野狭窄,得到的结论片面,作出的决策失真。为了保证调研的客观公正,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去那些以往工作搞得好的“热闹处”,总结基层的先进经验;也要多到“无人问津”“鲜有留意”的地方,多一些不打招呼的调研,“舍近求远”“跋山涉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来回“嚼口香糖”。

  谨防热于“蹭流量”,冷于“讲实际”。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无非是造福群众、推动发展,调查研究也不例外。事实上,存在少数领导干部把调研当作秀,追捧热量和“流量”,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大张旗鼓,什么话题火、什么事件红,就盲从跟跑、甚至“没事找事”,与本地实际完全脱钩、关联性不强,也要“人为”纳入调研范畴,导致调研报告“削足适履”、与地方实情格格不入。此类调研,罔顾地方发展客观事实、群众真实想法,无疑难以真正起到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的作用。大道之行,实干至简。调研并非一定要“高大上”,围绕一个实际问题、现实现象,深入下去、钻研进去,把握本质、透过现象、瞄准规律,多些“贴近式”解剖麻雀,把群众声音带上来、让具体问题冒出去、将可行方案得出来,哪怕是民生芝麻绿豆之事、鸡毛蒜皮小事,能够优化流程、缩减环节、提高效率,真正让群众得实惠、得好处,就是一个好的调研成果、就是一种好的调研作风。

  谨防热于“打官腔”,冷于“唠家常”。从各路媒体的报道中,发现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打官腔”“唱官调”,端着“我的领导”的架子,把调研工作当成指导工作,说一些群众不关心,甚至听不懂的“机关语言”。这样的调研,就不可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只能当过过场面、走走形式了。调研者下到基层前线,要调出实情、查出真情,不能没有一番与群众热闹对话的场面,因而会“唠家常”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紧邻三峡大坝的许家冲村,与村民聊的就是洗衣服“用洗衣粉,还是用肥皂”的家常话,瞬间让群众有了亲切感,接着顺其自然聊到了“生活过得好不好”,循循善诱得到想要的答案。开展调研不仅要“身”入群众,也要“声”入群众,多说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跟群众沟通,用带着泥土气息的乡土方言与群众交流,多用一些“咱们村”“咱们这”等一些亲近语,在和群众“拉家常”中体察群众的所思所虑与所求。
发布人:12371网友7ncr8o 发布时间:2023-9-22 11:00 收藏 阅读人次:3653

初审:李爱国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