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你要写“淠史杭”就不能只写“淠史杭”

安徽省金寨果子园乡人民政府 吴成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淠史杭工程,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历史丰碑”,历经艰难岁月十四载建成,灌区面积达1098万亩,惠及两省四市,不仅起到农业灌溉还起到调节防洪、城市供水等作用。淠史杭工程,见证了皖西大地的沧桑巨变,书写出新中国治水的壮丽篇章。淠史杭工程更孕育了“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淠史杭精神,在新时代依然闪闪发光,一直激励我们矢志前行。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淠史杭精神”为指引,深刻领悟淠史杭精神要义,汲取前进动力、凝聚奋斗伟力,在新时代续写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壮美篇章,在弘扬“淠史杭精神”中砥砺前行,不断续写新时代“淠史杭故事”。

要写“不能再等的抉择”中蕴含的牺牲奉献“为民之情”。“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1958年,皖西遭遇特大旱灾,当地的一首歌谣反映了当时“水贵如油”的干旱情况,仅1958年,安徽六安地区就有大量田地因为干旱而无法种植农作物。在江淮分水岭有3条河流:淠河、史河、杭埠河,“淠史杭”正是3条河流的总称。灌区修建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类人工渠道的引水,让海拔1000余米大别山区的雨水驯服地接受人的支配。为了改变因缺水而造成的贫困面貌,修建灌区一刻不能耽误。在这个“不能再等的抉择”中,安徽省正式开展了建设淠史杭的计划,无数干部群众为之牺牲、奉献。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从“淠史杭”工程“不能再等的抉择”中汲取为民服务的奋进之力,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宗旨和行动指南,将“淠史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沾满泥土”的脚走进群众“心坎里”去,用“饱含真情”的真心温暖群众,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用“为民之情”不断续写新时代的“淠史杭故事”。

要写“狠斗、智斗、下劲斗”中展现的顽强拼搏“奋斗之志”。把准“淠史杭工程”的精神“脉搏”,就是要从中汲取“顽强拼搏”的“奋斗之志”。“斗”,是安徽的西部地区等地使用的方言,包括了“干”和“做”等意思。“狠斗、智斗、下劲斗”,这句话是当年修建淠史杭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每个建设人员的口头禅。在那个时期里,要建设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项目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不仅缺钱,更缺的是材料和机械,但唯一不缺的就是群众想把“淠史杭”“斗”好的信心和决心。如果说淮海战役就是被广大的人民群众通过小小的推车所推动而成功的,那么淠史杭的建成,则是人民群众肩挑手扛“干”出来的。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从“淠史杭精神”中汲取“奋斗之志”,敢于“啃硬骨”“涉险滩”,甘当率先垂范的“行动者”、不做纸上谈兵的“清谈客”,在实践中淬炼、成长,用实干激励奋发的斗志,以“百炼成钢”的决心应对新时代“两个变局”的考验,凝聚艰苦奋斗的澎湃力量,用“奋斗之志”不断续写新时代的“淠史杭故事”。

要写“齐心协力拔钉子”中彰显的患难与共“团结之力”。1959年夏,安徽省的西南部再度遭遇了严重干旱。此时,已经完成了淠史杭第一阶段的建设工作,只有一边修建一边放水,才能缓解旱情,保障下游群众的用水需求。然而,通水路径上的两个“切岭”如同坚固的“钉子”一般让边防水、边修建的想法遇到了困难,如果无法拔出“钉子”,开辟一条河道,“淠史杭”就无法顺利通水,进而缓解干旱。“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越紧力量越大。”顶着七月的高温天气,干部带领群众自发团结起来,开始了“齐心协力拔钉子”的艰苦奋斗,通过长达1个月的昼夜不停地施工终于“切开”了“切岭”。“淠史杭灌区”的建成是各级党组织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更是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协作的结果。“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从淠史杭精神中汲取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精神力量,善于发动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断积累群众的情感认同,取得群众信任,获得群众拥护,用“团结之力”不断续写新时代的“淠史杭故事”。

发布人:12371网友rg5k1w 发布时间:2023-9-24 21:43 收藏 阅读人次:2617

初审:易晗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