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广大党员干部要抓住这次主题教育的契机,用好用活调查研究“传家宝”,点上发力,跳出“朋友圈”,破开“盲目圈”,冲出“形式圈”,用调查研究成效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让调查研究成果更好服务于群众所需、发展所盼、民心所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点”,躬身一线、知行合一,让调查研究跳出“朋友圈”。时代在发展,改革在推进。新问题也如同雨后春笋,因此我们在做调查研究的时候就不能眼睛只盯着一个地方,要跳出熟悉的“朋友圈”,多角度、多维度、多渠道看问题,才能避免出现“盆景式”调研。调研如果离开了百姓群众的切实利益、脱节了人民群众需要,那调研就是纸上谈兵的假把式,甚至沦为“为了调研而调研”的形式主义。要想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广大党员干部便要走出“机关门”、走进“百姓门”,放下“官架子”、不摆“花架子”,不满足于“走一圈、看一下、听一遍、讲一通”,而是融入到群众的“朋友圈”,以真心换真言,成为群众的“知心人”。广大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时要真正扑下身子、迈开步子、走进基层、走入群众心房,在“田间地头”“院坝庭院”里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近物理距离,在“拉拉家常”间倾听群众嘴边的“话外音”拉近心理距离,练就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火眼金睛”,从而掌握基层真实情况。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瞄准问题发生的“矛盾点”,有的放矢、实事求是,让调查研究破开“盲目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以“问题方向”引领“调研方向”,如果调查研究不直奔“问题”去,那么调查过程就很容易被“虚情假象”迷惑,让“浮云阴暗”遮蔽,偏离了实事求是的调研初衷,导致形成从“现象到现象”,从“材料到材料”,只做材料的“统计师”“收集员”,不做材料的“分析师”“研究员”。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搞清楚当前问题是什么、找准堵点为什么,抓住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入木三分,通过“解剖麻雀”、全面梳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放大镜”看“小问题”,在“高台处”看“大问题”,确保问题发现全面、实情掌握精准。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化解民困民忧的“重难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让调查研究冲出“形式圈”。党员干部一切工作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增进群众福祉和获得,调查研究必然也在此宗旨意识和服务理念范畴之内。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调查研究既要防止“调”而不“研”,又要防止“研”而不“用”,要让调查研究出实效,既要“开方”,也要“下药”。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把解决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民生福祉“重难点”,拿出“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韧劲和“事半功倍”的巧劲,善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时因势不断创新思路、优化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科学有效、全面具体的措施,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把一个个“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此外,要着眼长效,及时对成果转化运用情况进行“回头看”,定期进行跟踪评估,根据群众的反馈意见进行“回访问效”,以实际行动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落下去,切实将对策转化为惠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