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榻”原意是指东汉大臣陈蕃对有才之人非常敬重,有礼贤下士,留客歇宿之意。后来典故也被称为“陈蕃下榻”,指对贤才的器重或礼遇宾客。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当前,乡村振兴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汇聚人才、尊重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在“引才、用才、育才”上想办法、下功夫,营造“爱才、重才、惜才”的良好氛围,让更多人才“下榻”田野“照亮”乡村。
让外面的人才如“洪潮涌动”流向乡村。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全面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来支撑和推动,我们要不断拓宽“招贤纳士”的渠道,打通人才进入的“最后一公里”,方能引进更多的“能人志士”,从而实现“人才自由”。推动人才振兴,既要“刻舟求剑”,也要“门户洞开”。一方面,要坚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采取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的形式研判人才缺口,因地制宜汇编“人才单”,全力以赴打通“人才路”,让更多优秀人才走向乡村、聚集乡村、建设乡村。另一方面,要坚持因业择人、因才施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会什么、干什么”的引人用人导向,立足乡村实际,着重在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基层治理、基础设施等方面下足功夫、想办法,让更多人才精准“流向”每个乡村小舞台。
让众多的人才如“万马奔腾”汇聚乡村。济济多士,方成大业。推动乡村振兴是一项持久而又艰难的工作,要想成就这一番伟业,必须要有成千上万的人才汇聚乡村,将人才留在基层一线、产业前沿,到困难多、条件差、挑战大的地方去,了解平时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的新情况,使其尽早融入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才能从容不迫、挥洒自如。一个是要完善“传帮带”的成长机制,通过“师带徒”“老带新”“上带下”等方式,为人才推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使其始终方向不偏、干劲不减、目标不变。其次是要完善“互帮促”的培养机制,针对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不同人才,采取不同方法、不同措施、不同力度,及时为其理思路、讲方法、交任务、压担子,使其在自我提升上少走弯路、少撞南墙,从而不断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
让本土的人才如“大雁南飞”回归乡村。不忘家乡根,回报桑梓情。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就是根本。相比外面的人才“引进来”,让本土的人才“沉下去”难度更小,成本也更低。毕竟本土人才对家乡怀有一种乡情、亲情、友情,熟悉本地的风土人情、民风习俗,家人和社会关系也是让他们留在家乡的牵绊。一方面,要坚持乡亲乡情留人。深入挖掘乡贤资源,积极汇聚乡贤力量,以“思乡念乡”为感情纽带,吸引和凝聚乡贤人士踊跃支持家乡建设、积极传承本土文明,让更多的本土人才回归家乡、反哺家乡、支援家乡,以实际行动回馈家乡。另一方面,要坚持乡风乡貌留人。以人才宣传为基石,以公共服务为核心,坚持不懈讲好人才故事,全力以赴改善乡村面貌,切实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人才的浓厚氛围,让更多本土人才想回家、愿回家、能回家,为推进家乡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