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两批有步骤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体现了自上而下的系统性。第一批主题教育积累的经验为第二批主题教育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开展好第二批主题教育,要善挖第一批主题教育的“经验富矿”,在理论学习上“凿深入”,在调查研究上“接地气”,在问题剖析上“量精准”,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凿深入”方能“见纹理”,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在谈到理论学习时,常常会提及“沉浸式”学习。沉浸,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如木锤与刻刀,一点一点地“凿深去”,领略噌响不绝的“文音妙响”。把一字一句看入心,保持全神贯注的精神状态,就能看清文字背后的“纹路脉理”,由文知意、由句见理,融于方寸的是底蕴,与心碰撞的是情怀,时光永不沉睡,在一页页书卷中记录着光影,沉淀着氤氲不散的岁月幽香,意韵绵长、绕梁不绝;精神永远鲜活,英雄楷模、时代榜样、最美标兵的故事赋予我们力量,呼唤着我们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党员干部要把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在“回溯”中知源流,在“静思”中悟真谛,以“不厌百回读”的热忱推动认识再深化,推动精神境界再提升。
“接地气”方能“入人心”,练就调查研究“看家本领”。调查研究不能“隔云端”,只有双脚踏在坚实的大地上,才能触摸到民生的“脉搏”,听到最直接、最真实的声音,进而把村情民意“素描”出来。调查研究要顺利开展,先要做到和群众“熟悉”,不但要熟门熟路,还要和群众互相熟稔,才能避免打开了家门,还隔着一道“心门”。在与群众聊天时,切不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让群众有“疏离感”和“压迫感”,群众坐得端正拘谨、眼神畏畏缩缩、口中吞吞吐吐,少了在家里的自在惬意,少了与朋友的无话不谈,少了想说就说的酣畅快意,谈话就会产生“梗阻”,不但听不到“心里话”,更会与群众之间形成“厚障壁”。此外,善用群众语言,这是与群众建立联系的“通行证”。要主动转变语言表达方式,多用朴实无华却生动有趣的“土话”,拉近和群众的距离,让群众真正把“话匣子”打开。
“量精准”方能“裁好衣”,掌握解决问题“真招实式”。问题有难有易,好比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要用心观察问题的“轮廓线”,细致剖析问题的“真模样”,从问题入手做到“量体裁衣”。对实际问题要直接接触和直观体验,不要道听途说“知一二”,也不要雾里看花“见大概”,要真正走进基层、沉到一线,把问题“捞起来”看个究竟,把问题的关节点和要害处了解清楚。找准了问题,要善用“显微镜”分析问题,在观察上更细,在思考上更深,从见问题之“貌”到识问题之“质”转变,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中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上,对于小问题不能“拖”,对于大问题不能“躲”,要以实打实的作风换取实打实的成效,要以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干劲创造条件解决问题,以“真招实式”将问题“打个正着”且“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