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党员干部特别是人大干部要增强问题意识,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当走出会场、深入现场,紧盯问题将调查研究进行到底,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练好内功、淬炼本领,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紧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将“深‘调’民情听民声”进行到底,让发现问题在“解剖麻雀”中数鸟归巢。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坚持和发展。问于民、听于民,方能行于民。“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调查研究绝不是动动嘴皮子、翻翻书本子,就能万事大吉。十八大以来,我国面临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为我们调查研究作出了榜样。形式主义是调查研究的大敌。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围绕“调”的系列关键问题下去发现问题,身入心至,学会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一起喝粗茶,用“沾着泥土、冒着热气、带着露珠”的情怀去倾听“家常话”“心窝语”及“方言俚语”“弦外之音”,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调研数据的丰富性真实性,取得接地气、能管用的第一手资料。在听到群众“萧萧竹”时,以务实之风开展“解剖麻雀”,形成“事要解决、问题要清”的工作合力,推动“疾苦声”首次办结,做到问题出现发现得早、及时掌控。
紧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将“广‘查’民生察民需”进行到底,让问题根源在“深层剖析”中找到答案。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坚持和发展。“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民心是重大的政治,民意是民心晴雨表,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是要为民解忧。党员干部要以人民为中心,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在“人来人往”中学会十指“弹钢琴”,勤用“诉求显微镜”,厚植“枝叶关情”为民情怀,透过“山重水复”现象看“柳暗花明”本质,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多手段以及教育、调解、疏导等多办法,标本兼治、科学诊断,广“查”民生底牌、深层次分析问题根源、多举措谋划解决,真正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急难愁盼”,既要会动大手术“治已病”,又要会见微知著“治未病”,在“小作为”中展现“大担当”,确保“疑无路”时出现“柳暗花明”的好结果,一心一意“把自己的事做好”。
紧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将“细‘研’难题捉活鱼”进行到底,让有效决策在“综合研判”中得到提实。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坚持和发展。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有问题就要通过调查分析研判。能否在锅盆碗瓢的烟火气中发现“真问题”、找到攻坚克难的“真办法”,是衡量人大调研能否进行到底的一个重要标准。毛泽东在调查寻乌时,曾问红四军是否调查了寻乌,问到寻乌哪几家做豆腐做得最好,就没人能回答。这说明党员干部要永葆求真务实的作风,既要会瞻前顾后也要会通盘谋划,既要会调查也要会研判,既要会在实践中提炼认识,更要会用认识指导实践,并且能符合民意民盼;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根据12个方面的调研内容,找准问题的重点、难点、痛点,分清问题层次、大小、难易状况,经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深入研判,既要分析面上情况,又要剖析点上现状,善于从远近高低不同处把感性认识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精华,从而找出一般性的规律,细心地“捉活鱼”“取真经”,既要会解剖“麻雀”追深、也要会理开“牛纹”求细,让调研决策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紧盯“腷腷膊膊晓禽飞,磊磊落落秋果垂”,将“真‘究’成果民满意”进行到底,让破解问题在“真抓实干”中拨云见月。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编筐织篓,重在收口。”问题不是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才是“一朝分娩”,然而有的干部放不下架子,没有与群众走在一起,写调研报告热衷于材料数据,没有真实感人的画面,点子多实效少,只“怀胎”不“分娩”。破解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特别是人大干部唯有在“以学正风”中团结依靠广泛的民众,善于从广泛的民意中寻找破解问题的“锦囊妙计”,才能在实干苦干、耕耘稼穑中凝聚“磊磊落落秋果垂”的民众合力;要驰而不息解决党风问题,坚持新发展理念,“做事”莫“作秀”、“造福”莫“造势”,真正找出破题的思路、破冰的办法、破局的对策,杜绝一调了之、只调不研和有错不改、一错再错现象,对调研完成情况、问题整改落实进行“回头看”,做实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让调研成果在“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中见行见效、群众满意,“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