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乡村强。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大胆探索以党组织为核心、合作社为抓手、领头雁为关键、村民为主体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千方百计助农增收,蹚出一条党建强、民心聚、产业兴的乡村振兴大道。
党建赋“能”提效,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领”建致富社。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路径,切实推动组织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一是选出红色“领头雁”,将合作社“建”起来。突出“双强双好”标准,全面推进大岗位制,将532名敢担当、善作为、能干事的优秀人才吸纳进入村“两委”队伍,建立“五星级”管理机制,激发村干部“创星争优”劲头,盘活撂荒土地、闲置厂房等“沉睡资产”,成立“河之南”、咕嘀等合作社79个,大力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农文旅融合等产业,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村民变股民。二是当好金牌“店小二”,将合作社“干”起来。建立众和果蔬、茂源热国等合作社党支部,推行村“两委”与合作社“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当好“店小二”“服务员”,实施将社员培养成骨干、将骨干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育成后备干部的“三培养”工程,健全合作社组织架构,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完善合作社制度建设,破解人才少、管理乱等问题,提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规范化水平。三是引聘灰领“执行官”,将合作社“强”起来。聚焦大中专毕业生、在外创业人员等群体,发挥合作社的载体作用,以岗位引才、以薪资留人,引聘20名素质高、见识广、本领硬的有志青年,到村担任合作社“CEO”,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立足生态、产业等资源禀赋,科学制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规划,大力拓展农村电商、农旅融合等业务范围,实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收益750余万元。
党建聚“链”成势,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办”成产业群。聚焦中心大局,找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着力点、发力点、切入点,大力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一是深化社企“一条链”,把产业链“拓”起来。引进和培育云南博浩、润达农业等龙头企业,深化“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合作运营模式,聚力打造妃子笑荔枝、黄金百香果等产业示范园84个,联合开发花米饭、油炸肉等系列农特产品,协同打造“锦山猕冠”“云屏围山”等产业品牌,广泛采取订单直销、电商网售等方式,拓展产业链“线上+线下”市场,销售额达561万元。二是统筹社社“一盘棋”,把产业链“延”起来。坚持“优势互补、差异发展、互利共赢”原则,建立县乡村“一起抓”合作社工作机制,统筹整合特色产业、销售渠道等资源,建立咕嘀“1+7+N”、湾塘妃子笑荔枝等党建产业联盟,将“产、购、销”的产业链延伸到合作社,推动“单打独斗”向“聚集成团”转变,形成“联盟带动、多社支撑、各具特色”的合作社发展格局。三是凝聚社民“一条心”,把产业链“联”起来。发挥村干部、党员等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建立党组织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村民“双绑定”利益联结机制,凝聚“党员干部群众一起干”合力,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大力实施1280森林营地、花千谷休闲度假基地等项目建设,将餐饮、住宿等业态链接到村,激发590户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庭院变花园、农房变客房、村景变钱景,实现增收230万元以上。
党建强“基”固本,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合”美新乡村。发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乡村治理功能,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是激活党建“新引擎”,让党组织“强”起来。探索推行咕嘀“541”、阿碑“334”等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促进76个村集体经济增收380余万元,给予51名村干部和运营人员劳务报酬300余万元,向443户村民发放股份分红超100万元,有力解决村集体无钱办事、村干部薪资较低等现实问题,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构建形成了“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发展有路径”的乡村振兴新局面。二是引育乡村“新农人”,让党组织“活”起来。坚持“党建搭台、村社唱戏、各方协同”模式,定期召开人才交流座谈会,提供合作社就业岗位、创业贷款申请等帮扶,回引农技种植、电商直播等各类人才返乡,开展理论课堂、田间课堂等培训102期4900余人次,培养1096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能手”,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家庭农场等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三是绘就治理新“枫”景,让党组织“实”起来。聚焦村民“急难愁盼”,发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组织优势,为350名60岁以上老人购买医疗保险8.4万元,向23名优秀大学生发放奖学金4.5万元,为村民办理技术培训、农产代销等实事好事108件,采取“合作社出资、村民投工”方式解决村子无路灯、道路未硬化等痛点问题,延伸合作社功能触角,撬动基层“大治理”,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