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从“浙”出发:等“枫”来不如追“枫”去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委办公室 肖磊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考察,重温“枫桥经验”诞生演进历程,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发展情况。今年是毛主席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跨越一甲子,“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现已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一镇之计”上升为“全国之策”。枫溪江畔,红叶似火,经久不衰,让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一同追“枫”去。

  寻“枫”源,循迹“枫桥经验”的“昨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诞生于江南小镇的基层治理经验,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追“枫”去、至古时,探寻“一部诸暨史,半部在枫桥”的秘密。“枫桥”之名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枫溪江上的枫溪渡口,元末至清初之间接连涌现“枫桥三贤”。枫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郡县治,则天下安;基层治,则百姓安”等理念深深扎根于枫桥的文化沃土,孕育滋养了枫桥深厚的“文化基因”。自古至今,一脉相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变,对大同社会的期待没有变。追“枫”去、至现代,毛主席在1963年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正式推向新中国。几十年来,枫桥干部群众逐渐总结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原则。

  树“枫”尚,书写“枫桥经验”的“今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好,“浙”里“枫”景更好。“枫桥经验”走过一甲子,仍然如枫叶般红胜火,正可谓“真金不怕火炼”,炼出了基层治理一张闪亮的“金名片”。追“枫”去、至今朝,习近平在2003年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上,指出要大力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枫桥经验”,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追“枫”去、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孕育形成了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发展,从乡村衍生到城镇、社区、网络等广阔空间,从社会治安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以基层治理现代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石,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枫”景独好。

  显“枫”华,探索“枫桥经验”的“明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枫桥经验”永葆生机活力,让“枫桥故事”世代传承、世代讲好,需要不断追寻人民、法治、文化的春风。追寻“枫桥经验”的“人民之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满意是一条走不完的路,‘枫桥经验’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未来的征途上,我们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心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追寻“枫桥经验”的“法治之风”。“枫桥经验”融合“法治”和“德治”“政治”“自治”“智治”,兼顾“刚性”和“柔性”,打造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筑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追寻“枫桥经验”的“文化之风”。“枫桥经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凝聚了中华民族社会治理的智慧。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是未来“枫桥经验”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枫桥经验”是我们的“传家宝”,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好“枫桥经验+”文章,走好中国式基层社会治理之路,从“浙”出发,走向全国、奔赴未来,让我们一同追“枫”而去!
发布人:萧三石 发布时间:2023-10-12 12:57 收藏 阅读人次:1827

初审:杰瑞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