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要想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追根溯源,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寻“文化注脚”,读懂“何以中国”,才知“以何中国”。
何以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此为“人民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这种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是与中华文化当中的民本主义所高度契合的。在中华典籍中,有着诸多关于强调重视人民群众的论述,比如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等。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深深影响着无数的中华儿女,使之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不懈奋斗,牺牲在扶贫路上的黄文秀,大山女孩的引路人张桂梅,点草成金的林占熺,他们都是始终把人民挂在心上,念念不忘的中国共产党人。奋进新征程的当下,青年干部更要大力传承弘扬这种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永葆为民情怀,干事立业以人民满意与否为标尺,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为民服务贯彻到每一个方面。
何以中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为“热血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从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解放的伟大目标献出了自己的热血与生命。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冰雕连”,九八抗洪中的人民子弟兵,黄大年,邓稼先,钱学森,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滚烫的爱国热血。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怀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报国之心,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当中,让青春之花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何以中国?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此为“开放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开放包容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质,穿梭欧亚的古丝绸之路,漂洋过海的“遣唐使”,海外闻名的瓷器,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显著特点,也正是因为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才成之为“中华文化”。当今世界,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已经发展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应该秉持开放包容精神,树立国际视野和开放眼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认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