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执“文化”之笔,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凝聚起“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磅礴力量,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执“中华文化”之笔深入挖掘,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昂起头颅奋扬当代“自信”之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积淀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包含着“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美好憧憬,传承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不忘本源,方能源远流长,缺乏“细嚼慢咽”是不可能尝到“甘甜”的。抽丝剥茧、苦修内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要如“凿深井”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才能学得透、悟得深最终品尝到中华文化的“甘甜”。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深入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上持续发力,从根与脉、源与流中走向未来,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执“中华文化”之笔推陈出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挺起胸膛奋扬当代“自信”之光。从“火爆出圈”的《觉醒年代》凭正能量传播为蓝本,借曲折剧情突出英雄人物的价值美;到舞蹈《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的“横空出世”,借传统元素体现“中国风”的艺术美;再到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江南忆”,借“良渚文化”“世界遗产”等元素展现的“中国美”,让中华文化因传承而发展,因创新而生机,因交流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予以展示、创新,才能推动文化兴盛,才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全世界。传统文化唯有与现代元素相碰撞产生反应,才能迸发出新的“火花”,文化从现代化中汲取“养料”、相互“交融”,才能赋予文化瑰宝持续性的生机与活力。广大党员干部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创新中弘扬,在弘扬中挺胸前进,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和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和网络技术,坚持推陈出“新”,开拓新气象、扩展新渠道,释放中华文化“新”活力。
执“中华文化”之笔面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燃起烈焰奋扬当代“自信”之光。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文化是民族的,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开拓向前。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当下,“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周”“汉语桥”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兼容并蓄的中国,塑造了一个更加真实、具体、全面的大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揭开中华文化的“神秘面纱”,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面对全球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广大党员干部要肩负历史重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世界了解“不一样”的中国,让中华文化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诚如斯言,有了这样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路在脚下,梦在远方。中华文化的传播之路充满崎岖和坎坷,但广大党员干部要明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道理,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成创造性、创新性转变,赓续红色文化,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