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江西省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地,深入长江岸线、企业、历史文化街区、农村等进行调研。他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调查研究既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又是凝聚党心民心的“传家宝”,基层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本“活教材”,写实乡村振兴“后半篇文章”。
埋头苦读“方志典籍”,做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转化题,写实“生态振兴”华章。“充贡赋者,微物必详,经见闻者,所知皆记”,“方志史料”中不仅记载了乡村物产的“形”与“体”,也记载了其“魂”“脉”。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基层干部要将埋头“方志典籍”作为“调查研究”工作的“第一站”,要深入挖掘隐藏于“方志典籍”中的“物产符号”“历史典故”“农业渊源”,盘活“绿色家底”,让“生态之山”与“经济之山”双向奔赴。
俯身下沉“庭院厂房”,做好“乡土特产”与“终端产品”间的转化题,写实“产业振兴”华章。“乡村振兴,富民为本;振兴之道,产业为先。”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密匙”,要想助力乡村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基层干部要丢掉“身份包袱”,走出“小轿车”,俯身下沉“庭院厂房”,与“一线工人”“人民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从与“一线工人”的谈天说地中打通“相关企业”的“连通点”;从与“人民群众”的深入沟通中了解“农企联通”的“切入点”,让“土特产”获得持久“生命力”,真正让资源、资产、资金随着产业充分涌流和合理配置,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联、三产连前端的乡村振兴产业格局最终形成。
虚心求教“民间高手”,做好“服务初心”与“天下归心”间的转化题,写实“人才振兴”华章。“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基层工作有对象种类多、工作要求细、利益涉及杂、处置难度大等特点,基层干部要想借力“调查研究”,获得“乡村振兴”的第一信号,就要以“虚怀若谷”的态度求教“民间高手”。要带着问题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以“凿深井”的精神“进村入户”、寻贤访能,让“土专家”和一些懂管理、会经营、有特长的专业人才“破土而出”,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引导这些人才在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中坚守岗位、履职尽责。让“吃苦”者“吃香”、“埋头”者“出头”、“实干”者“实惠”,为人民铺就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