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灯,可照亮典籍,而典籍如灯,可照亮世人。典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经过岁月打磨后依然熠熠生辉的先贤哲思不应该被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所淡忘,阅读典籍的过程也仿佛是和先贤跨越时空对话、传承五千年文化的过程,更需要我们心怀赤诚。打开典籍,亦能明晰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晓我们的步伐将迈向何方,年轻干部当以自信姿态,涵养修身立志之正气,传颂中华文脉之绵延,“典”亮文化之光,“籍”取时代力量,共向美好未来。
汲取“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的历史智慧,在勤学善思中“典”亮求知明理之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阅读历史,可知先贤治政之本、晓朝代兴废之由,明个人修身之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忍辱负重十四载,书写青史,著就《太史公书》,开创纪传体史书之先河;班家两代人倾注心血、笔缀不耕半个世纪,终成中国纪传体断代史开山之作,“究其终始强弱之变,明监戒焉”,《汉书》详细记述朝代兴替生命周期,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后世镜鉴。允发挥于既往,用启迪于方来。年轻干部要常怀“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溯源态度和“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钻研精神,及时查漏补缺,自觉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时刻保持更新知识的紧迫感、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练就勤学善思的真本领,将从浩如烟海的古籍典藏中提炼出的知识原理运用于实践之中,在细枝末节处下功夫,以更加稳健的姿态,踏上纵横遨游的人生征途。
激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进力量,在修德明辨中“典”亮求索笃行之光。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无论是《水经注》《徐霞客游记》中记录的“山水之美”、《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中凝练的“大医精诚”,还是《说文解字》《文心雕龙》中承载的“著文要义”,典籍里记载的鲜活故事,虽时隔千百年,却依旧经久不衰、闪耀古今。“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我们识读典籍,就是要常怀一颗勤于阅读、乐于行走的心,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上少一点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无论身在何时、身处何地,都要把立德、立言、立行作为自己的修身准则。要勤于学习理论知识、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敢于应对风险挑战,胸怀山海,眼有星辰,为点亮华夏文明之光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名实至名归的自然之美亲历人、历史事件见证人、优秀文化传承人、中国当代读书人。
把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时代航向,在真抓实干中“典”亮求实创新之光。“惟天惠民,惟辟奉天”,从武王姬发身上看到美德;“绝者,绝也,谓句践时也”,在越王勾践身上学会隐忍;“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在九嶷山顶领略徐霞客的豪情壮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像他们一样品德高尚、博学多识又热爱家国、心系苍生的先贤还有很多,时代造就了他们,他们也用一腔精忠的赤血回馈了时代,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学瑰宝,更是将“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镌刻在了华夏文明绵延不断的血脉之中。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当肩负起传承文明的使命,学习好先贤身上的优良品质,用心用情体悟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深厚情感,把守护好典籍、利用好典籍、传承好典籍作为连接古人精神和当下需求的桥梁,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场馆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溯中华民族之源流,辟华夏文脉之新篇,让中国典籍在新时代绽放出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