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迎来了选调生涯的满月。一个多月前,根据组织安排,我作为选调生来到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立德镇申楼村这个宁静美丽的村庄,开启了我人生的新篇章。在这段时间里,我从一名懵懂迷茫的“小年轻”成长蜕变为能干实事的驻村干部,在扎根基层中积蓄“力量”,攻克“难关”。
积蓄“基层适应力”,入乡随俗,转变角色,攻克“驻村环境关”。从校园象牙塔走到基层一线、从城市小区走进农家小院、从高校学生成为基层工作者,适应环境和身份的多重改变,快速上手新的工作,是我入职的“第一大关”。陌生的工作环境、食堂常吃的面食、不同的生活习惯无不时刻提醒着我是一名“外乡人”,纵使有着突如其来的心理落差,也要收拾好情绪继续向前。作为一名选调生,基层一线是我们发光发热的“主战场”,要想开展基层工作,必须要积蓄“基层适应力”,告别城市和校园的舒适环境,沉下心来扎根基层,迅速转换思维,把这种经历当做宝贵的人生财富,积极主动转变角色,把困难当考验,把挫折当挑战,克服娇气,不怕吃苦,尽快适应工作生活环境,以崭新姿态、饱满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积蓄“学习观察力”,勤学善思,苦练本领,攻克“服务能力关”。初来到立德镇申楼村时,我对村情民意不够了解,对村务工作不够熟悉,一度让我感到手足无措、焦虑不安,陷入“本领恐慌”中,怎样提高工作服务能力成为我面临的“又一大关”。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做好基层工作,必须要积蓄“学习观察力”,利用好零散时间主动学习时事政治和各类政策文件,观察日常村务工作如何开展,不懂之处多请教村书记和村组干部,抓住走村入户的机会,学习村组干部怎么和群众交流沟通,多听多看做好记录。勤学善思,学以致用,提升工作质效,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本领,做到“干什么就重点学什么、缺什么就重点补什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做好服务群众工作。
积蓄“为民生产力”,脚踏实地,实干担当,攻克“实践工作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人民服务是每位加入选调生队伍的学子心中所想,怎样在实践工作中为群众干实事,为百姓解民忧,为人民谋幸福是基层“小年轻”面临的“重要大关”。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要想践行初心使命,必须要积蓄“为民生产力”,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到基层一线中去,多坐“冷板凳”,多下“苦功夫”,多去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听群众“唠唠家常”“发发牢骚”,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掌握当前工作中的痛点难点。摸清实际情况,找准现有问题,提出务实对策,保证群众的实际困难能解决、快解决、解决好,让群众的呼声有回应、群众的需求有着落、群众的期盼有落实。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里继续奋斗、真抓实干,为乡村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