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时代楷模”称号,并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的先进事迹,引起热烈反响。品读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畏艰苦、救死扶伤楷模故事,不禁让我联想到党员干部的驻村之行。
援外与驻村,一“外”一“内”,一远一进,一救死扶伤,一强村富民,虽任务目标不尽相同,但为人之心息息相通。驻村干部要从“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中感悟坚守恒心、传道决心、舍己真心,汲取利民、助民、为民的笃行之力,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争与“时代楷模”同频。
保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定力恒心,在无畏坚守中争与“时代楷模”同频。1963年以来“累计向76个国家派遣医疗队员3万余人次,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60个春秋的不变坚守,2万多个日夜的远途奔赴,无疆大爱的背后,既是中国援外医疗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做出重大决定的坚决拥护,更是每一名医疗队员不辞跋涉劳苦、不畏条件艰辛,只盼技得所用、救死扶伤的坚强定力恒心。作之不止,乃成君子。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驻村干部更是千挑万选的实干精英,要深悟“时代楷模”的忠诚频率,坚决拥护党中央决策部署,无畏“兴村”之路上的难题困境,充分发挥协调性强、思路开阔、担当实干的“专业”优势,从乡村发展需求和地域特色出发,千方百计帮助乡村“上项目、引资金、跑销路、解难题”;要深悟“时代楷模”的恒定频率,保持“‘干’不成名誓不还”的创业恒心,无畏富民之路上的条件艰辛,与群众同吃同住,更要与群众感同身受,不做“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娇”干部,也不做“见苦就退、半途而废”的“弱”干部,要始终坚持不懈,在强村富民之路上“吹尽狂沙”,争得乡村振兴“真金”。
下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授业解惑决心,在传道助民中争与“时代楷模”同频。援建医疗卫生设施场所、帮助开展公共卫生培训、传授中国传统医疗技术,中国援外医疗队呕心沥血付出的不只是治病救人的“妙手”,还有医术传承的“仁心”,他们以言传身教把医疗的种子深埋在异国他乡的土地里,用汗水浇灌、用技术培育,从“输血”到“造血”,从“救人”到“育人”,培养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医生”,留下了无数“带不走的医疗队”。驻村干部也当如此,要明白给钱给物的“授人以鱼”式帮扶,不过是临时“解渴”、扬汤止沸,既不管根本,也不利长远,只有留下破题妙法和致富之道“授人以渔”,才是帮助重点村走出困境的根本良策。要在传道授业中与“时代楷模”同频,以致富思路、科学方法和试点实践言传身教,努力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本土企业家,循序渐进带领全体村民兴产共富,同时鼓励群众主动学技术、提文化、增才干、育品德,为乡村育才留才,点亮长久兴盛的“星火”;要在解惑助民中与“时代楷模”同频,对村民疑惑的问题不能“一问三不知”敷衍了事,更不能“自视甚高”敝帚自珍,要常怀“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希冀,自身掌握的知识、熟悉的技能、了解的渠道、明白的道理要耐心细致地传授下去,甘做群众的老师,也要能拜群众为师,相互探讨、交流并进,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盛景”,为基层留下“带不走的工作队”。
掏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奉献真心,在舍己为民中争与“时代楷模”同频。60年跨越山海的使命之行,60年赓续接力的救死扶伤,中国援外医疗队一次又一次拜别父母、辞别子女、离乡远行,只为挽救一个个珍而重之的鲜活生命,因此即使舍小家、历万苦,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也甘之如饴,所以有超过2000人次荣获受援国国家级荣誉,也有50余名队员牺牲在异国他乡。所系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虽九死犹未悔。驻村干部也要有扎根基层、献身基层的精神气节。要调准真心奉献的“时代楷模”频率,不在基层工作中“耍花枪”搞“精致务虚”,也不在帮扶工作中“耗时间”“拖日子”,要真正走下“泥土地”帮群众排忧解难,一方面“多动脑、多跑腿”帮助乡村兴产业、兴文化、兴人才,另一方面“多协调、多用功”助力乡村强组织、护生态、创未来,一颗真心沉下去、扑下去;要调准舍己为民的“时代楷模”频率,始终将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之后,不抱怨、不畏难,不谋私利、不求特权,有困难先上、有责任先担,把为民行动逐步落实在惠民助民利民的小事实事之中,感悟“时代楷模”的无私大爱,以舍己为民的奉献真心,擘画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时代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