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选人用人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各级组织部门要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把政治素质考察贯穿干部选用全周期,全面把握好政治素质考察的“时”与“事”,既要考在“平时”,看一贯表现,又要察在“战时”,看关键作为,确保选出政治过硬、德才兼备、堪当重用的好干部。
考在“平时”,紧盯“一贯表现”和“长期动态”,深挖“日常事”。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三年期。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立场不坚定,表态言之凿凿,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有些党员干部则是善于伪装自己,说一套做一套,做政治上的“两面人”。这类干部一时难以识别,犹如“溃堤之患”,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危害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政治生态。政治素质考察是周期长、跨度大的专项工作,不能囿于一时一面,必须要拉长“时间轴”,把镜头聚焦于“平时”,综合考察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的政治素质。要建立健全政治素质考察体系,细化考察要求,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工作部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要求的学习任务作为首要指标,对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建立党员干部“政治档案”,全面记录党员干部成长路线上的思想轨迹,整体考察党员干部在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全方位描摹“政治画像”,看其是一贯如此,还是一时如此,既察其言,也观其行,在变与不变中对干部政治素质情况进行精准定位,有效识别那些善于“包装”、精于“作秀”的“花样干部”,坚决挡住“三心二意”的“两面人”。
察在“战时”,聚焦“斗争一线”和“重大挑战”,透视“关键事”。“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是抽象的政治原则,而是具体的行为准则,不仅体现在日常工作当中,更体现在关键处和危难时。做深做实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要聚焦于“战时”,把重大斗争一线作为“主考场”,着重考察党员干部能不能干实事、成大事、克难事,能不能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要科学合理规划考察范围,把政治素质考察与党员干部的实际业绩相结合,统筹好大事与小事、守正与创新的考察比例,既要看其做成做好的大事,又要看其做全做实的小事,既要看其有没有开新局的胆识,又要看其有没有稳全局的定力,在实干实绩中考察检验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聚焦“关键作为”这个重要指标,着重考察其在重要节点、重要岗位面对重要任务、重大挑战时的具体表现和思想动态,看其是不是经住了考验、扛住了压力,综合了解其在群众中的口碑、领导中的评价、同事中的声望,多维多面考察干部政治素质,确保选出政治上绝对过硬的“良将”。
用在“其时”,着眼“关键岗位”和“关键少数”,引领“善成事”。识人是为了用人,识而不用等于未识。要把政治素质考察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和培养激励结合起来,避免选人用人机制“空转”,有效发挥考察结果的“指挥棒”作用。对于政治素质考察结果,要进行全面汇总、科学评估,形成对于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考察报告,对关键指标不过硬的党员干部“识而后教”,强化理论培养,补足思想短板;对政治过硬、本领扎实的党员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提拔使用、评优评先。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注重把“德才兼优”的党员干部放在少数“一把手”等关键岗位上,让“关键少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有效净化政治生态,引领党员干部讲政治、有干劲、善成事。对于政治上存在短板、政治立场不坚定的党员干部坚决不用,坚决落实组织处理原则,把善于伪装的“两面人”、投机取巧的“骑墙派”清除出党员队伍,以真抓真严的组织处理推动形成“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党内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