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勾勒和美乡村 既要常抓不懈又要长期坚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上龙乡人民政府 黄传朓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自古以来,中国是人口多、面积广的大国,各种千头万绪的难题必然相互交织于一起,真正治理好乡村面貌、乡村容貌、乡村风貌极难把握。如果在解决问题中急于求成,不假思索,就会忽视客观规律和事物发展本质,以“脱实向虚”的形式走向“空中楼阁”的境地。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治理模式,需要扎实练好“基本功”,理顺工作思路,找准发展方向,避免在内容上头重脚轻,在形式上吹毛求疵。必须“常”抓不懈,注重“长”期,一笔一画勾勒“和美乡村”,促进高质量发展。

从“升级”到“升值”,让乡村面貌提“颜”增“质”。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年来,国家吹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号角,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政策的“指挥棒”落到基层,难免在执行中存在偏差,不能精准“着力”。有些地方,要么不注重乡村建设规律,一拥而上,搞大拆大建,“无效”投入过多,实乃劳民伤财之举;要么牵一发不能动全身,只是清风拂过柳絮,水波略微涟漪。其实,在治理上缺乏深入调研,把握“变与不变”的价值,常常无计可施、束手无策。变与不变,各有优缺,“微”中有“危”,“微”中有“机”。比如有些陈旧住房不需要拆除,修缮放置农用设施,也能焕发“历史气息”;有些场地不需要大片绿色化改造,结合乡间田野因地制宜,保持干净整洁,也能体现“幸福家园”;有些围栏不需要新材料新技术,就地取材,竹木制成栏,也能凸显“小美篱笆”。只有多下一番苦功夫精雕细琢,才能让人们从“人居环境脏乱差”摆脱出来,去追求“宜居宜业乡村美”。

从“纸面”到“指尖”,让乡村容貌提“效”增“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庭院经济的出圈,给人们生产生活注入生机与活力。村民可以在庭院周边,依托地理条件充实茶、花、菜、菌等“果篮子”“花篮子”“菜篮子”;依靠技能特长开发非遗工坊、手工作坊等高附加值产品;利用场所服务推出民宿、农庄、采摘园等“体验式”田园;借助网络平台拓展直播带货、快递代办等“多样化”销售途径。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乡村振兴的点子不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需要不倦前行,在实施中让人民群众尝到甜头,生活越过越有奔头,才会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潜力才能得到持续释放。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大产业需要“小微产业”做支撑,“小微产业”需要大产业的参与,才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新的增长点上以“服务群众”为主体,以“乡村家园”为载体,让科技共享于民,赋能乡村振兴,激活周边庭院经济集群效应。

从“流量”到“留恋”,让乡村风貌提“淳”增“朴”。“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乡村兴”。文化作为乡土的内核,保留本地元素的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随波逐流,盲目开发,那么带来的只是短暂“流量”,缺失的必然是乡土气息和山水灵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乡土文化蕴含着乡风淳朴,与当地村民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乡土文化展现的不只是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历史地理,还有村落建筑、山水风景、传统技艺、农用器具等重要乡土元素。“依山傍水房数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不仅要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精神纽带,打好“家乡牌”,鼓励村民献策献力,支持家乡建设,改变家乡面貌。还要根据本地优势,注重文化熏陶,留住乡土气息,满足当地群众和远方游客的“乡愁”需求。从而,使人们既有“根”又有“家”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形成和煦的春风,才能发挥文化“育人”的价值,有效推动乡村文明。

发布人:求是青年 发布时间:2023-10-25 20:47 收藏 阅读人次:3046

初审:吴晓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