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些朴实的语言,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来治理国家的经验。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要不断探索大国“粮”策,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十足,用心用情绘就乡土大地的“粮”辰美景。
以“藏粮于地”为本,守住耕地安全“基本点”,绘就“风吹麦浪地无垠”的“粮”辰“丰”景。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18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各地要做好“藏粮于地”,我们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这个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耕地保数量、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个重要抓手。从东北黑土地到华北大粮仓,从西南山地到江南水乡,耕地类型、土壤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建设高标准农田要因地制宜、对症开方,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让“粮田”变“良田”,推动耕地保质提量,才能稳住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绘就“粮”辰美景增添色彩。
以“藏粮于技”为要,勾勒科技创新“贯通线”,绘就“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粮”辰“美”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各地要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既要求农业科技推广指导工作全覆盖、精准化,又要求一线种田农民争当农业科技的明白人、践行创新的领头雁。当农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之后,增产增收路径不能再单纯依赖“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了,需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加强良种技术攻关,研发、生产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全面而精准地推广高科技,还需要在坚持从农业科技系统下派“特派员”“田保姆”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无线网络优势,把增产粮食的“金点子”、新技术送给农民,送到田间,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为绘就“粮”辰美景勾勒蓝色的“科技翅膀”。
以“藏粮于策”为重,构建党政同责“覆盖面”,绘就“物阜民丰向未来”的“粮”辰“愿”景。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以行政法规规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党政同责,重若千钧。“藏粮于策”是“粮”辰美景的神来之笔,各地要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要更加重视粮食安全的立法工作,从制度上、法律上给予粮食安全更大的保障、更多的约束。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将牢守耕地红线提升到全新的政治高度,共同扛稳本地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政治责任,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粮食安全意识,推动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还需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及时发现地方违法违规问题,查清问题、查实责任,严肃处置问题严重地区和重大典型问题,督促地方履责整改,以最严格的黄色主基调在新时代绘就“粮”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