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选调百日记:小季的乡村“变形记”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新城花园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季相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十月霜降至,深秋意正浓。告别盛夏的酷暑,金黄的十月也即将接近尾声,细数在村工作的日子,竟百日有余。回顾过去百天的驻村经历,我的心中满怀感激,驻村工作磨炼了我,使我逐渐褪去一身稚气,不断转心态、增本领、强筋骨、长志气,成长为一名敢说敢干的驻村干部。

“研究生”到“小学生”,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走出“象牙塔”,踏入“泥土地”,满怀一腔为民服务的热血却也带有满满的书生气。初入基层,以为研究生学历能够使我在农村工作中游刃有余,然而现实却是我的政策知识薄弱,缺乏解决基层问题的能力。“小伙子,俺家的农机补贴什么时候下来?”“青年,俺想报名公益岗得要啥条件?”第一次走访时,一连串的问题就使我陷入自我怀疑。经过与村支书谈心,我开始明白学历是选调生的“敲门砖”但绝不是基层工作的“通行证”。基层是个“大学堂”,甘当“小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于是我积极转变心态,从学习农村政策,到请求村支书指导工作方法,再到去田间地头和村民聊农业、聊收益,渐渐地我能够解答村民的疑惑,看着他们满意的笑容,我也更加坚定扎根基层的决心。

“城里来的”到“咱们村的”,变的是“称呼”,收获的是“入乡随俗民相依”的群众信任。脚踏“黄泥地”、口吐“乡亲音”,于街头处听民意、于巷尾处唠民情,“接地气”的语言永远是拉近距离的“制胜法宝”。初入基层,快速熟悉村里的情况是我到村里的第一关,可作为外乡人,群众的语速稍快我就只能听个大概,工作更是无法顺利展开。“城里来的小孩听不懂咱说话”是刚到村时听到最多的话,在无形中也透着对我的不信任。语言不通那就学,群众不信任那就用行动证明。一段时间里,走街串巷唠家常、学口音成为我工作的常态,我也从中了解到群众的各种诉求。修缮广场器材、解决空巢老人吃饭问题、帮助村民申请小麦补贴……在解决一件件民生小事后,终于得到了群众的认同。“咱村的小季还真行”“咱们小季的效率真高呀”,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对我有着莫大的激励,从“城里来的”到“咱们村的”变化的不只是一个“称呼”,而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信任。

“门外汉”到“村事通”,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景美人和产业兴”的美好愿望。身入“基层门”,心系“乡村情”,踏入基层意味着角色的转变,然而要真正从基层工作的“门外汉”成长为沉稳老练的“村事通”,就需要将“美好愿景”融入“笃行实干”中。初入基层时,面对突发事件我总感到手足无措,俨然是一副“门外汉”的形象。但我深知,只有直面压力才能“破茧成蝶”。于是,每当有突发事件时就总有我的身影,从最初学经验、学方法到后来亲身参与到矛盾调解中,百余天的驻村经历使我完成角色的转变,在基层“入门”,并向着“村事通”的目标“野蛮生长”。选调生身处乡村振兴事业的第一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只有始终担当作为,在成长中奋进,在实干中磨炼本领,才能把对乡村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发布人:季相宇 发布时间:2023-10-26 11:25 收藏 阅读人次:3031

初审:汪青雷 编辑:理理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