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提出了“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并且亲身践行,为党员干部作出了示范。当前正是第二批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党员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就要一以贯之地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别乡镇村社等基层一线在“四下基层”中做到上门宣讲政策、上门答需解困、上门化解矛盾、上门推抓工作“四个上门”,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上门宣讲政策,用“小切口”做好“大宣传”,深化党群干群“鱼水情”。党的方针要务求“落地生根”,党的政策要力求“开花结果”,党的理论要追求“深入人心”,让党的政策主张成为群众自觉行动,“四下基层”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达基层、直达群众的有效途径。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深入群众宣传宣讲,做到上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小切口”做好“大宣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活讲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聚焦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三农”、法律等,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通俗化解读、互动式交流,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促进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有效落实落地,让人民群众做到了解政策、认同干部、与党同心,从而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形成上下齐心、团结奋斗的局面。
上门答需解困,把“小导向”当作“大倾向”,做到问计于民“善谋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躬身调研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源头活水。到任宁德之初,面对闽东贫困地区的发展难题,习近平同志迈开步子走、俯下身子问,收集第一手资料、倾听第一线声音,走遍闽东9县乡镇,在深入调研发现问题、深度了解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彻底结束了当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历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层出不穷,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做到在调查研究中上门答需解困,紧盯问题、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实情、集民智、理思路、出良策。深入田间地头、村社户头,与群众“身挨身坐、心贴心聊”,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要拜人民为师,聚焦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及时将高质量调研成果转化为务实举措。
上门化解矛盾,把“小问题”当作“大事情”,甘当为民服务“孺子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为群众服务。”信访接待下基层搭起了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推动党员干部面对面了解群众急难愁盼,让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1988年12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霞浦县亲自主持第一个信访接待日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让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实现了信访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为党员干部践行宗旨、造福人民树立了榜样。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定期下访、包案化解活动,上门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倾听群众呼声,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在主动求稳中畅通群众意见建议反映渠道,持续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延伸,促使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密切,领导干部作风深刻转变,执政为民理念更加彰显,群众诉求有效解决,地方治理能力有效提升,长治久安基础更加扎实。
上门推抓工作,把“小院落”变为“大会场”,让难点堵点“一线通”。上门推抓工作就是“现场办公下基层”,这不仅能拉近机关与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更是解民忧、惠民生的重要体现。在宁德工作期间,面对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习近平同志披荆斩棘、迎难而上,三进下党乡走村串户、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公路和水电建设等问题,为下党发展排忧解难、定向领航。在基层工作中,党员干部不能搞“以会议来落实会议”那一套,要直奔现场,深入基层一线,主动上门,把“小院落”变为“大会场”,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现场研究、现场指导、现场协调,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做到“小步快跑”、急事急办,对群众欢迎、富有成效的要持续推进,对群众不解、心存困惑的要解释清楚,对反映较多、出现堵点的要立即整改,对明确反对、没有效果的要坚决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