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的两年驻村工作期是我们选调生经事、试错、改正的“新人保护期”,是长经验、拓视野、练本领的绝佳时机。这份选调生“错题集”既是个人的一段经历的总结,又是时刻提醒自己未来工作的“备忘录”,希望它能帮助选调“小白”们渡过迷茫时刻,进入工作状态,扎扎实实地把学校所学转化为干事本领,努力成为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材。
一是对理论学习松懈片面,只靠“实践”一条腿走路——解“题”思路: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关键。不少选调生认为自己农村经验不足,下到村一线东奔西跑,这里“一榔头”那里“一斧头”,从此就忽略了理论学习。但刚出校门的选调生一个重要优势就是理论优势,如果开展工作后不进行理论提升,就陷入了“以己之短,攻彼所长”的困境。优秀干部的眼界更宽,思想更深,理论更扎实。选调生驻村后每年要撰写一篇村情调研报告,选调生下基层后一方面要学习实践经验,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在驻村工作和调查研究后跳出基层工作,形成一点自己的理论思考和思想成果。
二是对工作成果求快求速,错把选调生之路当“短跑”——解“题”思路:保持“呼吸”节奏是关键。不少选调生下村时充满雄心壮志,想尽快干出成绩,因此一心只图“大事”,把选调生之旅当百米“冲刺赛”。其实,选调生或者干部之旅是长达几十年的“马拉松”,在长跑的路上,不停地冲刺,容易跌倒露短,不见成效,进而灰心丧气。作为选调生,面对新岗位、新工作,新环境,首先要保持的就是踏实工作的状态,老老实实地“向下扎根”汲取营养。从写好之前没有写过的公文信息、做好之前没有做过的群众工作开始,从接好每一个电话、核准每一份稿子等小事做起,多为村上“填填表”,多跟村书记“跑跑山”,甘于做细微的工作,把基本功打扎实,把乡村泥路“走巴适”,把“小事情”作为干事创业的“新起点”,踏踏实实地从零开始选调生生涯和干部生涯。
三是对角色转变迟缓拖延,错把“学生气”带进乡村——解“题”思路:多干一些基层“新鲜事”是关键。选调生和学生不同,基层和学校也不同,如果陷于“做题家”的窠臼,凡事都求“最优解”,都找“标准答案”,就容易“好心办坏事”,成为村民口中的“书呆子”。转变成被村民信任的干部的最好办法,就是多担多干驻村“新鲜事”,脚下有多少泥土,胸中就有多少真情。选调生要对乡音、乡情、乡事格外了解、格外熟悉,从学会农村“口音”开始,逐渐走进百姓“家门”,搞懂农民“心思”,拿住工作“要点”,把党的好政策、“好声音”传进“阡陌交通”。在多做基层“细活累活”和解决村里的“烫手山芋”中,穷物质世界的“理”,又能在基层实践中不断丰富生命内涵,穷心灵世界的“情”,更能知行合一,体悟大写的人生“道理”,在基层摔打中实现自身价值。
四是对工作生活得过且过,错认“不孝有三,无编为大”——解“题”思路:多一些“放不下”的责任心是关键。一些选调生自诩“佛系”,认为有了“编制”,就可以带着安全感去享受“岁月静好”的未来,但这其实还是落入了“一考定终身”的科举制错误观念。很多单位都对选调生高看一眼、厚爱三分,选调生在培养管理、岗位安排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选调生更有义务有能力多逼自己一把,多一些“事事放心不下”的责任心。要勇于去挑最重的担子、做最难的工作、啃最硬的骨头;对于能增长个人才干的工作,对于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做到不问清楚就吃不下饭、不问明白就睡不着觉;对已完成工作要及时“复盘”总结,事后多想一想这句话该怎么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对关键节点要反复研究,代入不同策略,思考不同结果,在实践思考中、再实践再思考中蜕变为“开口能说、提笔能写、问策能对、遇事能办”的“硬核”选调生。
五是不掌握核心“竞争力”,错把当“小透明”作高明——解“题”思路:掌握“核心科技”是关键。不少选调生在学习能力上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但在参加工作后却“泯然众人”,一来到村镇就“淹没”在村镇,一回到部门就“淹没”在部门,无论是同事还是群众,对上述选调生都是“印象为零”“查无此人”。如果选调生不有效地“内卷”自己,就不容易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而“半路掉队”。能工巧匠们都有一手“压箱底”的绝活,选调生更应如此,更应努力掌握一项“独门绝技”。既可以利用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掌握流量密码让农产品直播“火”起来,又可以飞无人机拍宣传片,把乡村美景“传”出来,在跑好基层一线“摸爬滚打”这条能力提升“快车道”中,让“高大上”的“知识库”变为“接地气”的发展“金点子”,在不避事、不避难、不避过的过程中练出程咬金的做事“三斧”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