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四下基层”莫当“家”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委组织部 牛晓彬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如今,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四下基层”正被不断学习推广、深化运用,成为密切联系群众、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重要法宝。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党员干部群众观念不牢、务实作风不够,在下基层过程中热衷于当“演讲家、指挥家、调解家、旅行家”,影响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威信,必须予以纠正。

政策宣讲“聚民力”,莫当夸夸其谈的“演讲家”。基层政策宣讲承担着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自觉行动的重要使命。然而,一些党员干部下基层宣讲时仿佛是一个兴致勃发的“演讲家”,把宣讲的平台当作自己的“秀场”,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往往是把报告全文念一遍,说一些晦涩难懂“高大上”的词语。如此宣讲方式,老百姓听得云里雾里,宣讲效果也成竹篮打水。基层宣讲“接地气”才能“聚人气”“有底气”。党员干部要始终立足基层实际,聚焦群众政策理论“关切点”,定制群众理论需求“菜单”,善于把“政治话语”变成“群众语言”,将“理论条文”变成“方言土话”,以群众善于接受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调查研究“顺民意”,莫当纸上谈兵的“指挥家”。一个决定,一项政策,往往关系到事业发展,关系到群众利益。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但有些领导干部往往喜欢在办公室中听汇报、统数据、写文章,片面追求文字效果,在纸张上摆“战略图”;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即使下去了,也是将调研工作视作“表面任务”,将数据、问题记下来只充当写调研报告的“素材”,至于调研的结论以及问题怎么解决全凭经验与想象。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研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下基层”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必须力戒“表面秀”“文字秀”。要多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多进行一些“四不两直”,多发掘一些别人不容易看到、不愿意看到的“隐秘的角落”。要主动和群众“唠嗑”“拉家常”,从群众点头摇头、语气语调中知方向、找问题、寻答案。只有这样,调查结果才能成为决策的有效依据,出台的政策才能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信访接待“惠民生”,莫当闭目塞听的“调解家”。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也是检验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试金石”。党员干部多下去,人民群众才能少上来。闭目塞听地把信访当作“负担”、把矛盾当作“皮球”,认为坐在办公室“接诊”就能当一个合格的“调解家”,这是不作为的表现,也是作风之弊,行为之诟。“信访接待下基层”就是要求干部主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将信访工作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通基层信访“堵点”。对于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又久拖未决的问题,要主动走出办公室,多在现场开展集中“会诊”,确保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事事有回音”、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件件有落实”,用脚尖上的“辛苦”让信访工作成为赢得群众信任的抓手。

现场办公“暖民心”,莫当游山玩水的“旅行家”。“现场办公下基层”不仅拉近了机关与基层、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更是解民忧、惠民生的重要体现。然而个别党员干部却借着下基层现场办公的幌子,把下基层当成“放松身心”的观光、“亲近大自然”的享受;或者一味记录问题,事情一拖再拖,跑偏的作风也最终让现场办公变成“现场作秀”。群众在哪里,我们工作的聚焦点就要在哪里;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工作的现场就应该在什么地方。“现场办公下基层”务必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切实推行“一线工作法”,把责任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反馈、诉求抱怨、期盼愿景,拿出“马上就办”的积极性和执行力,不解决问题决不“班师回朝”,真正用工作成效诠释躬身为民的情怀。

发布人:初心 发布时间:2023-11-3 08:47 收藏 阅读人次:2169

初审:王战坤 编辑:理理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