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秋去秋来,转眼之间,扎根基层已有一年光阴,从“象牙塔”到“万户门”,从“学生干部”到“书记助理”,从“懵懂无知”到“轻车熟路”。这一年,在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市北村我种下青春的“种子”,用脚步丈量了5.35平方公里土地,用手掌推开了427户人家的门窗,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我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一分子,“沉浸式”的驻村生活亦让小小“种子”有了“破土”之力......
在“汲取养分”中茁壮成长,青春的“种子”承接“博学笃行”的甘霖。种子深埋地下,需要经历长久的沉寂,周围是一片黑暗,同时也是一片沃土,唯有奋力汲取养料,才能“破土成金”。选调生作为“三门干部”,初到基层,最拿得出手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篆刻在心,常怀“空杯心态”待人接物,时刻“充电蓄能”丰盈内心,最大化利用碎片时间,强学强记、深研细磨,将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文件和履职尽责的知识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尽全力让自己成为村内业务的行家里手,成为群众值得信赖的“好后生”。为了尽快掌握当地语言,我不仅厚着脸皮向村干部一遍又一遍地请教,抓住各种机会和村民交流,更是在夜深人静时学习《学说昆山话》的教材和音频资料。这一年,我的成长是肉眼可见的,现在的我熟悉村情、听得懂“乡音”,对理论政策更是烂熟于心。镇党委政府就政策文件进行征求意见,我认真阅研,提供了18条修改建议且均被采纳。在人生新的第一站,小小“种子”开始落地生根。
在“蹲苗助长”中强基固本,青春的“种子”挂载“志存高远”的清风。种子想要茁壮成长,就要将根深深扎进泥土。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汇聚着民心、回响着民意、关乎着民生的地方,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外来客”,我翻越了最为艰苦的“万重山”,也成为了群众的“家里人”。一年来我秉持“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化身“百变小周”,一会儿是身披“红色战甲”的经济普查员,一会儿是走家串户的网格员,一会儿是垃圾分类、禁止秸秆焚烧的环保人员,一会儿是给老年人送菜、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的服务员,一会儿又是授课讲解、策划活动的宣传大使……千变万化的身份背后,是“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这一年来,最让我自豪的就是我的文字水平有所长进,作为市北村的信息宣传员,我围绕全村工作中心、重要政策、措施的出台,通过各种形势和渠道,有计划、有重点、有声势地展开广泛的新闻宣传报道,完成村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20篇,向镇里上报信息11篇,并被《周市信息》采用,撰写汇报、总结材料若干篇,与同事协同开展的江苏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申报工作成功获评,充分向外界展示我所驻的全国文明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动态。经过在基层的摸爬滚打,种子开始吐露新芽。
在“浇水施肥”中生根发芽,青春的“种子”迎上“比学赶超”的日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以困难挫折为养料,才能书写无悔人生,有些种子贪恋舒适的“温床”,腐烂在泥土里,有些种子向阳而生逆风而行,一步步长成参天大树。回首扎根基层的一年时光,我仍记得第一次敲击群众家门手指的微微抖动,仍记得在帮助村里老年大学学员复印曲谱的欢欣喜悦,仍记得向乡亲请教秋收晒谷学问时的崇敬之情……在时间中沉淀,在思考中蜕变,更在蜕变中激发比学赶超的热情。作为选调生,我牢记市委组织部领导的嘱托:用实绩回应干部群众的高看一眼,用努力回报组织的厚爱三分。我在参加周市镇“百姓名嘴”风采展示活动暨青年宣讲员演讲比赛中获得银奖第一名;在参加昆山市“讲故事 忆初心 担使命”征文活动的152篇文章中脱颖而出;带领队伍在昆山市公务员主题知识竞赛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入组队赛半决赛继而进入决赛,获得个人赛排名第三名......“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在新的赶考路上,我将继续争当改革的先锋、事业的闯将,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用竭诚服务、敬业奉献的真心,践行“选调誓言”,不断纾民忧、解民困、暖民心。用青春勇气接下“烫手山芋”,小小种子也能荫庇一方。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作为基层选调生,我将继续追梦奔跑,砥砺前行,让小小种子成长为一望无际的绿原,守护我所热爱的“梁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