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山色而赏云海,观晚霞而枕溪流。去年11月11日,在上级组织的安排下,我来到安徽省潜山市水吼镇天柱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回望近一年的驻村生活,我不仅完成了身份上和角色上的多重转变,更是慢慢地甩掉心里的“包袱”,和村里“打成一片”,从此不再“糊涂”。
秉承“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谦卑心态,勤学苦练,切问近思,学习从此不“糊涂”。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五个向”指明了学习的重要途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我始终牢记教诲,在这近一年的驻村生活中,坚决抛去研究生的“优越感”,主动甩掉选调生的“光环”,始终怀着一颗谦卑之心,扎根基层,扎实学习。在我的床头,放置了许多书籍,它们都成为了我增长知识、提升眼界的重要来源,其中那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视若珍宝,反复品读,每次总能从中汲取到经验和力量。不仅如此,为了熟悉村里的产业发展情况,我会虚心地向村干部和村里的致富能手请教,详细了解村级产业推进和发展规划;为了掌握水稻的种植与管理技术,我会耐心地询问村里有名的水稻种植户,听他们传授水稻种植和管理的心得和经验;为了弄明白水塔的建造与工作原理,我会和村干部一起经历、记录村里小型水塔的施工建造过程等。我始终认为,作为驻村选调生,应当通理论、识时事、知政策、晓民生、观产业、掌农事,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各类与村级管理、村级产业、为民服务等相关的知识,勤学苦练,切问近思。通过向书本学、向村干部学、向老党员学、向专业技术人员学、向广大人民群众学、向实践学,不断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深入基层,贴近民心,服务从此不“糊涂”。刚到村里的时候,每个见到我的村民都会问:“这是哪里来的年轻人呐?”村书记会跟每个遇见的人进行介绍:“这是新分配来的选调生,是个高材生,到我们村里来工作几年。”听到“高材生”和“工作几年”,有的村民会说:“哎,又是来镀金的大学生,待不了多久!”我暗自下决心,一定要牢牢地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切实做好为民服务。我开始沉下心、俯下身、张开嘴、迈开腿,跟随村干部去田里挖水沟疏通水源,去路边放置行车路标保障安全,去群众家里帮忙装水表、修屋檐。我会大清早和村干部一起穿着“红马甲”开展文明创建,会在项目开工的现场做好准备工作,会和村民一起开展灾后重建……在走访过程中,我和村里的老爷爷并排而坐,唠家常,深入了解老爷爷的生活困难和需求;我跑到村部附近的老奶奶家里拎柴倒水,对老奶奶嘘寒问暖。一次次的温暖接触与真心付出,村民也逐渐接受了我这个选调生,从“那个新来的大学生”变成了如今的“小胡”,从外乡人变成了“本地郎”。于我而言,这不仅仅是称呼和角色的转变,更是群众对我的认可和期待。作为驻村选调生,必须捧着一颗为民初心,深入基层,贴近民心,真真切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里。
树立“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昂扬斗志,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干事从此不“糊涂”。初到天柱村,面对村里的各项事务时,我无从下手、一筹莫展。村干部对我格外照顾,每逢出门工作都会带上我,让我了解村情民意,慢慢地熟悉村里的一切。在和村干部一遍又一遍的跑村中,在和村民一次又一次的交谈中,我现在对村情村貌“了如指掌”。我常态化开展走访活动,切实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认真参与到村级产业发展的谋划与实施当中,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村民致富;通过入户宣传帮扶政策,解决村民实际需求;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防火宣传工作,建设和美乡村;主动撰写村级宣传报道,扩大乡村旅游知名度。我摒弃了被动开展工作的“错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村级事务当中,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要我学”、“要我说”到“我要说”、“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华丽转变。我从最初的词不达意到与村民侃侃而谈,从无从下手的“萌新”到无所不能的“老手”,从面对问题时的一筹莫展到如今解决问题时的从容高效,不仅村干部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更有村里的广大村民对我的包容与关爱。作为驻村选调生,要怀揣对事业的执着、对群众的热爱,矢志不渝,笃行不怠,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路虽远,行则将至。作为一名驻村选调生,我当继续践行初心使命,坚定前进步伐,为乡村振兴增添青春能量,奋力书写无悔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