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7日,由湖南省委组织部安排,我来到湖南省耒阳市淝田镇五泉村。回顾过去三个月的基层经历,我深刻意识到选调生一定要主动躬身入局,闯过语言关、思想关、能力关,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到困难多的地方去,找到自己为之奋斗的“梁家河”。
第一关:学说“蹩脚方言”,闯“语言关”,从“外乡人”变成“本地人”。“言百姓话,抒百姓情,说百姓事儿”是选调生扎根基层的必过关卡。语言关也是我面临的第一道坎。工作第二天我便接待了好几位来办事的群众,一句又一句耒阳话问得我措手不及,诉求也各不相同:咨询政策、办卡盖章、审批项目、找领导签字等等,这让我意识到,与群众打交道时,方言尤为重要,若听不懂群众说什么,可能会无形中拉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这是万万不可的。因此,要努力克服语言障碍,学会听“群众的语言”,多使用“群众化语言”,用群众听得懂、易于接受的“白话”“土话”和他们打交道。要主动和村干部进村入户访民情、听民意,面对面与群众聊家常,用鲜活的事例、通俗易懂的语言给群众讲政策、做宣传,主动和群众拉家常、交朋友、说心里话。
第二关:摘下“身份光环”,闯“思想关”,从“研究生”变成“小学生”。在外人眼中,“选调生”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后备干部人选,这个身份似乎自带光环。广大选调生要摘下“身份光环”、避免“高高在上”,牢记“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背上常流汗水、脚下常沾泥水才是“选调”应有之义。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要不断调整心态、转变思想,甘当“小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我从学习农村政策,到向村干部求教工作方法,再到去田间地头和村民聊生活、聊收益,渐渐地能够理解人民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主动摸清群众所急、所虑、所想、所盼,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自己的“上心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看着他们满意的笑容,我发自内心地开心,也更加坚定扎根基层的决心。
第三关:提高“干事本领”,闯“能力关”,从“门外汉”变成“多面手”。走出“象牙塔”,踏入“泥土地”,虽满怀一腔为民服务的热血,却也带有满满的书生气。初入基层,本以为研究生学历能够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一记重锤。对农村工作的政策知识了解不够、农村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足、缺乏解决基层问题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的手足无措,这些都让我感到“能力恐慌”与“本领恐慌”。但我深信,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要从熟悉村情民情入手,掌握全村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情况,特别是对各项农村的惠民政策了如指掌,做到“政策一口清、群众问不倒、问题难不住”。要用“脚力”丈量农村大地,多到村里走一走、多去产业看一看,收集村情民意的“第一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求”,努力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个月来,我从最初学经验、学方法,到后来亲身参与到各项工作中,如饥似渴求知识于“有字之书”,千锤百炼长才干于“无字之书”,敏而好学拜人民群众为师,逐渐完成从“门外汉”到“多面手”的转变。
自背上行囊奔赴基层的那一刻,我就不再是象牙塔里无忧无虑的青涩少年,而是肩上担着责任、心中载满使命的光荣选调生。仍记得第一天赴基层报道时的激动心情、组织和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也忘不了第一次入户走访的寡言羞涩、群众的包容与支持,这一切都将化为我向前奔跑的不竭动力,让我坚守选调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点滴间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