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听!黔行路上“选调声”之“我在基层颂青春”

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驻村选调生 肖晓宇 王琳锐 郭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光,平凡而朴素,能照亮人们回家的路,心里裹着光的人,带着梦想追希望……在驻村的日子里,虽心余力绌,但我们仍信心百倍,期待着迅速成长。只因始终相信,点点星光,终成瀚海。

  走过薄雾绕青山的环山公路,看过晚霞挽炊烟的落日余晖,仔细听,一群年轻人正引吭高歌、踏浪“黔”行。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驻村选调生 王琳锐

  “看到对面的山尖尖了吗?那里是狮立坪组,也是我们凯旋村的‘地盘’,以后有机会带你去转转。”老支书这样对我说道。

  临近深秋,正是红薯丰收的好季节,村里的青壮年们都在田间地头收红薯,一派农事忙、农业兴的喜人景象。然而,村里69岁的王老爷子却为今年种下的红薯犯了难。家里的孩子常年在外务工,老人因为不久前患病,难以下地劳作,家里那两亩地种下的红薯,仅靠老两口抢收,着实是有些困难。

  “我们那一辈人过的是穷苦日子,连红薯也没得吃,但现在却只能看着它烂在地里……”原来,住在狮立坪组王老爷子既是老党员,也是“两参”老兵。

  听说这件事没多久,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们就动了起来。“我报名,我参加,算我一个……”雾蒙蒙的清晨,25名党员干部和群众们扛起锄头吆喝着出发,正式加入了“邻里帮”,成为“挖薯大军”的一员。仅仅经过一天的努力,就帮老人把2亩多的地、1万余斤的红薯全部挖好并全部送到王老爷子家。

  傍晚回村委会的路上,路拐角处的一抹夕阳映在脸旁,好似对一天的褒奖,身体的疲惫也逐渐消散,一切尽在不言中。直到走进基层一线,我才切身体会到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真正含义,也逐渐明白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从入户走访、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等基层生活中不断转变着身份角色,在一次次实践中融入到乡村生活。今后的驻村日子里,我愿真正走进基层、走近基层,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继续写好“村新、业兴、景美、人和”的驻村故事。

  此行虽任重道远,但吾心向往,行必能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太和村驻村选调生 郭梅

  到村任职前,办公室主任曾反复嘱咐我,“小郭同志,到了基层要多学多看多练。跟群众打交道脸皮要厚、嗓门要大,你这个文静的性子得去基层练一身泼辣回来才行。”从未接触过基层工作的我,心中虽有忐忑,但也暗暗给自己鼓劲儿:一定要好好干!

  “两年限定”的驻村初体验正式开始。

  听说支书要下村调解村民土地纠纷,我便主动请缨同去,一方面是为了熟悉村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初出茅庐的自己壮壮胆。赶到现场时,村里的两户群众已经吵到面红耳赤,甚至发生出言威胁、准备大打出手的地步,连派出所民警都在劝和……几经辗转,原来仅仅是为了几簇竹子和咽不下的一口气,那时的我心中也生出了几分不解的纳闷。直到经历得多了我才发现,和群众打交道要站在“偏心”角度替“公正”说话,只有更多地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才能更好地解决群众的问题,这是属于我的基层经验“开门红”。

  后来,我有了帮扶工作,经常下村入户走访、宣传政策,给农户申请种养补贴、务工补贴,帮忙领取肥料种子等。

  “小郭来了啊,你看,这是上次你给我领来的蔬菜种,现在长得好得很。”这是我帮扶的张老辈,家中两个女儿外嫁,老伴常年住在外地女儿家治疗疾病,平常家里就他一人。

  有次我问他,打算什么时候去女儿家那里看看老伴。“过几个月再去,现在去外地的车费涨了一百多块,省下来能买不少东西呢”,张老辈难为情地回答着。话语间尽是透露着对老伴和女儿的思念,但也充满了他的无奈和心酸。

  “去看看嘛,我给您出钱。”“不不不,你们年轻人挣钱也很辛苦,我不能拿你的钱。”

  面对群众的淳朴善良,一时间,我竟不知说什么才好。对我而言仅仅是百来块钱的事情,但对一个年近70岁无劳动能力的老人来说,这笔钱却不是一笔小数目。那个时候的我,迫切希望自己可以在基层好好历练成长,今后能够为群众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

  调解纠纷、驻村帮扶、经济普查……一年多的驻村生活,让我真正明白越是事无巨细、凌杂米盐,才越是我们一直经历着的寻常生活,正是在一次次的人间烟火中,才使得我与群众的关系更加亲近。从初来乍到的“社恐小白”,到如今碰到谁都能聊上几句的“话痨小郭”,基层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片沃土。这一路的成长,在我心中种下一棵“为民之树”,正在生根发芽,日益枝叶扶疏,不断提醒着我永葆初心。

  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凉江村驻村选调生 肖晓宇

  “沈老辈,今天在家没,最近家里怎么样?”

  “小肖同志,时间不凑巧,我在山上砍竹子来了,等下次我回来了,再给你打电话……”

  家中六口人,一个老伴、一个儿子、三个孙子。儿子离了婚,为了养家糊口常年在外打工,老两口则负责在家帮忙照顾三个孙子。虽然已经搬迁住进新房子,但是我还是经常在老家帮人砍砍楠竹补贴家用,家里三个孙子上学要用钱,儿子在外也不容易,这便是沈老辈口中的家庭情况。同时,这也是我和我的脱贫户在相处过程中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乡愁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从深山中易地扶贫搬迁、年近七旬仍勤劳、踏实、能干的老人。

  “小肖同志,我不会用手机视频,儿子在新疆,也不知道他在那边的生活怎么样……”那一次,替老人打通了和儿子的视频通话,听着他用方言给儿子说着家里一切都好,看着老人表情中的微妙变化,我的心里也跟着百感交集。

  还记得第一次入户调查时,年仅23岁的我“摇身一变”成为群众口中的帮扶干部,被一位老人称呼为“小同志”。心中惊觉忐忑的同时,也曾暗暗戏谑自己是在玩“过家家”游戏,哪能真正起到帮扶干部的作用。直到后来,我替老人垫付缴纳农村医保、帮助其在外打工的儿子申请跨省务工交通补贴……等等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杂事,却成为他们眼里最重要的小事。起初,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沟通经验不足的我一直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每次也总是听着老人们讲述着那些道不尽、说不清的家长里短,看着老人和孩子们心中守着故土,眼里带着期盼。

  我想,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却也不止这些。我们还能做的,是把年轻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点子带进乡村,在探索致富之路的道路上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绿水青山,在小小山村替他们守住年轻人的那一缕乡愁。
发布人:浅喝一杯馥芮白 发布时间:2023-11-8 00:39 收藏 阅读人次:3679

初审:图南 编辑:礼嘉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