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险滩难涉,唯勇者进;发展的考题难破,贵在实干。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搞好调查研究,才能找到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金钥匙”。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深入推进,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用好用活,切实增强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好、把措施落实,以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推动主题教育开花结果。
起于“问题无处不在”的危机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研选题就像搞科研,选题选好了就向成功走出了一半。调查研究需要“谋定而后动”,其关键就是要选好调研的问题。但实际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却害怕矛盾、躲避问题,专挑“软柿子”捏,回避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复杂的问题,这样做只会掩盖问题,无法找到真正的症结。“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广大党员干部要有“问题无处不在的”危机感,牢固树立问题意识,选题要瞄准问题、直奔问题、正视问题,聚焦群众反映的难点、工作推进的堵点、社会治理的淤点,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把问题梳理出来,将难题排查清楚,为下一步研究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切忌避重就轻、避实就虚。
承于“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感。“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调查研究是我们党走进群众、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把住民生之脉、找到解题之方。“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思考,慢下步子听实话,放下架子察实情,蹲下身子办实事,少看面子、多看里子,少听官方汇报、多听群众自己说,及时掌握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只有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找出关键问题,才能研究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让群众可视、有感。
转于“功成一定有我”的责任感。调查只是摸清实情、找准问题的基础,必须对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深化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改进工作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注重“调”而忽略“研”,撰写调研报告时,罗列情况“长篇累牍”,分析问题“三言两语”,研究对策“支支吾吾”,最终成了走过场、搞形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梳理调查掌握的“贴地气”“冒热气”的第一手资料,“把脉问诊、解剖麻雀”,搞清楚症结在哪里,弄明白对策有哪些,虚心拜群众为师,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研制化解矛盾问题的“灵丹妙药”,拿出改进推动工作的“锦囊妙计”,切忌大而化之、华而不实。
合于“狠抓落地见效”的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必须落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上。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把调查了当研究了、把研究了当落实了,写完调研报告就“束之高阁”。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广大党员干部要聚力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坚持有的放矢、“靶向治疗”,将调研成果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间清单,以钉钉子精神把提出的办法、制定的举措一项一项落地落实,真正将调研报告写在推进工作的一线,写在人民群众的心间,用调查研究丈量责任、展现担当、彰显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