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8月来到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金溪镇,如今已满三个月,曾经我是在学校投身科学研究的铁路人,现在我是在基层致力乡村振兴的选调生。从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到安宁静谧的小乡镇,在这三个月里,有烦闷也有快乐,有付出更有收获。经历了初来乍到的迷茫,也面对过信访接待的棘手,感受过助人为乐的喜悦,也体会过束手无策的苦恼,站在政府前坪见识过深夜灯火通明的办公大楼,也坐在村部屋场上欣赏过傍晚夕阳西下的森林美景。这段日子,我也在思考,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该做什么?自己做了什么?谨以此文对我三个月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展望。
勇挑重担争先进,当好乡村振兴“火车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今,“乡村发展”号列车驶过 “脱贫攻坚”站,正驶向“乡村振兴”,要想让火车跑得又快又好,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就要当好 “火车头”,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态度。不仅简单的工作要做,棘手的工作更要做,要下狠功夫,啃硬骨头,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党带领我们完成脱贫攻坚这一中国奇迹花了八年时间,而要实现乡村振兴,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更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够完成的,要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毅力。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金溪镇柿竹村村集体也曾尝试过肉牛养殖、黄精种植等产业,略有成果,但未达到理想预期。困难和挫折肯定存在,但不能遇到困难就气馁、遇到挫折就放弃,乡村振兴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半途而废,我们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去为基层工作持续添加“推进剂”,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善用知识谋发展,当好产业升级“转向架”。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首先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为乡村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它不是千篇一律的,不能照搬照抄,要对区位、交通、人口、资源等村情要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柿竹村全村面积共9平方公里,19个组544户人家,常住人口不足600,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村里劳动力不足,显然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村整体沿县道分布,交通相对较为便利,且毗邻柿竹水库,风景秀丽。通过走访,我了解到,相对于建厂务工,大家对乡村旅游更有想法,借助于现有的房屋,进行一定的修缮装修,可以发展集采摘、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农家乐民宿。但要想发展民宿,项目资金从何而来、人员培训如何解决、宣传推广怎样实现等等,都是现实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了解情况、结合乡镇发展、利用所学知识、整合手中资源、配合村里干部,确定产业方向,促进产业落地。
愿以诚心促落实,当好基层工作“负重轮”。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工作的“小事”,关乎国家治理的“大事”,基层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前,医保筹资、厕所革命、耕地恢复等工作都在同步推进,基层任务多、任务杂、任务重。以柿竹村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工作为例,它虽是全年工作的一小块,但这“一小块”工作里面有“大学问”。今年医保筹资缴纳费用如何?费用报销比例、涵盖病种有什么改变?可报销的医院、地域有无增减变化?这些都是医保政策中细微但重要的信息。如果不向柿竹村2195名老百姓说清楚、讲明白,就可能会增误解,减信任。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就要当好这“穿针引线人”,将方针政策详细讲解、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同时,也要做“基层钢琴家”,做到“黑白键兼顾、左右手协调”,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为一名铁路学子,曾经,在学校,我有幸为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的设计尽过绵薄之力;如今,在基层,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为推动“乡村发展号”列车的腾飞,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