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这是因为甘蔗在生长过程中,会将富余的糖分贮存在根部,因此,越吃到根部,便越能咀嚼出甜味来。寻常人吃甘蔗,往往会从甜的那头吃起,遇到不甜的部分,便直接丢掉。东晋时,顾恺之每次吃甘蔗都是从上往下吃,越吃越甜,渐入佳境。于是便有了“倒啖蔗,渐入佳境”这一典故。
理论学习就像“倒啖蔗”,毛泽东同志曾在给秘书林克写的书信中提到,要多看点理论书籍,“慢慢读一点,引起兴趣,如倒啖蔗,渐入佳境,就好了。”正所谓“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理论学习的确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理论水平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党员干部在初学理论时,会发现内容有些晦涩难懂、学不进去,但只要沉下心、钻进去,多读几遍、读久一点,方能厚积薄发,慢慢品尝出“真理的甜味”。
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蹄疾步稳、有力推进,“学思想”作为总要求的第一条,发挥着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对理论学习仍抱有被动学习的“应付心理”和针对检查的“过关心态”,“学而不知其中味”,将理论“束之高阁”。细细分析,之所以会认为理论学习“味同嚼蜡”,一方面是认知存在偏差,主观上重业务轻政治、重经验轻理论、重眼前轻长远,陷入“事务主义”泥潭。另一方面是学习流于形式,停留于大段摘抄、圈点勾画,将“看过”视同为“学过”,不理解的便直接跳过,看得懂的也不挖掘其深意,最终妄下“这根甘蔗不够甜”的定论。长此以往,思想就会陷入迷雾而辨不清方向,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致使工作“跑偏”“掉队”。
甘蔗得一口一口吃,理论得一句一句学。为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能,广大党员干部不妨“倒啖甘蔗”。要坚定理论“很有嚼头”的信念感,过好“思想关”。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并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努力学好“看家本领”,练成“行家里手”。要葆有“攻理论山”的进取心,过好“钻研关”。学习时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善积跬步,遇到“乏味”处能坐得“冷板凳”、耐心“熬老汤”,遇到“难啃”处需舍得花时间、下功夫,细嚼慢咽,品出理论“甜味”。要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自觉,过好“转化关”。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将理论所学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同时,在实践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把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真理“甜味”沁入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