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我承载着组织的信任,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从衡山之东来到衡山之南,与湖南衡阳蒸市村结下深厚缘分,从此这里便成为了我矢志不渝、努力奋斗的“梁家河”。到如今,我脱下“硕士服”、穿上“红马甲”,离开“实验室”、走进“村中门”已百日有余。回望这段时光,迷茫、困惑、喜悦、快乐等种种情绪让我的驻村生活多姿多彩又回味无穷。综治民调、安全生产、反电信诈骗、问题厕所整改等件件实事令我的基层工作充实饱满又意义非凡。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作为一名选调生,我将以“党心、初心、恒心”之真,行“坚定信念、扎根基层、履践致远”之实,昭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之情。
以党心之真,行坚定信念之实,许下“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庄严承诺,走好“脚下路”。年轻干部要牢记,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选调生作为年轻干部中的骨干力量,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基层任务时,要凭借“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的坚定信念,“摆平”工作中的各种“疑难杂症”。初入基层,“语言关”就成为阻挠我在蒸市村“安营扎寨”的第一块“石头”。犹记第一次入户走访,一口普通话显得我与当地村民“格格不入”。由于听不懂当地方言,大多数时候我只能尴尬地微笑点头示意,一旁的村干部似乎看出了我的窘迫,立马化身“翻译员”,这才使得交流顺利结束。我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民服务”是要坚守一辈子的信念。但如果连“群众语言”都听不明白、聊不清楚,谈何“服务”呢?于是,我开启了“学习之旅”,以“党心”淬炼“真心”,主动拜村干部为师,学土话、练土音,向网格员请教,悉村情、探民意。现如今,我可以与群众面对面“无障碍”谈心事,唠家常,不再怕冷场尴尬。在路上遇到村民,他们也会亲切地叫住我:“小阳,来家里吃个西瓜,解解渴”“小阳,尝尝自家种的柚子”。这些简单的问候和邀请,让我感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和信任,也成为我对基层产生浓浓真情的强大动力。
以初心之真,行扎根基层之实,书写“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基层考卷,答好“每一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05次,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干实事、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在接受组织考察时,考察组的老师曾问我报考选调生的初心是什么?我回答道: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衡阳人,我见证了家乡这二十多年来在基层干部的辛勤努力下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想成为这种苦干实干的人,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驻村的这段日子里,我把蒸市村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时刻将村民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尖”上,以“枝叶总关情”的使命感鞭策自己,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融入、自觉沉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于入户发放民意调查问卷、民情联系卡、收集普法建议、张贴平安建设标语中显初心,于实地查看问题厕所整改情况、解决农户困难落实惠民政策中践初心,于走访特困供养贫困户、帮助办理各项业务、摸排“雨露计划”名单中炼初心......我把对蒸市村的“真实情”融入到办好每件民生实事中,在忙碌中收获喜悦,在纷繁中获得成长,在脚下有泥土中感受“心中冒热气”,真真切切做好村里的“店小二”。
以恒心之真,行履践致远之实,笃守“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奋进姿态,勇攀“最高峰”。实践是检验干部能力的“大舞台”,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快车道”。刚来蒸市村时,我依旧践行读研时“关起门来搞科研”的处事方式,整天坐在便民服务中心,研究政策文件、查阅台账资料、等候任务分配、等待村民询问。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让我更好地了解村情村况。我曾深感困惑:为何耗费了那么多时间与精力,自己的工作能力却毫无长进?在与村支书的一次交流中,他看出了我的忧虑,鼓励我多走出去,说只有走出去才能感受最真实的基层生活。于是,我决定转变工作方法,选择去当村干部的“小跟班”,村民们的“小帮手”。在“走出去”的日子里,我看到了村民诉求被解决后的喜悦笑容,听到了村民纠纷被调解后的声声夸赞,感受到了从“那个大学生”到“村里小阳”转变的殷切期望。“走出去”的工作理念似乎打开了我的“任督二脉”,不仅让我的业务能力“突飞猛进”,村民们对我的信任度也“飞速飙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这颗“实践”恒心,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真心赢得真情。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我与蒸市村的故事还在继续,我的“真实情”也愈发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