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也是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四下基层”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下到县乡,更要下到村镇最基层的场域,下到院坝内、灶台旁、街巷中、田垄上,用脚步丈量基层的每一寸泥土,用真诚结识基层的每一户群众,用本领化解基层的每一处难点,打通“四下基层”的“最后一毫厘”。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要以“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自然,下到院坝内同百姓说土话、拉家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好政策需要好表达,要主动下到百姓家中,多“串串门”“走走亲”,说土话、讲方言、聊家常,将政策语言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语言。通过村头板凳会、院坝会、围炉夜话等方式,拉进与群众的距离,让党的理论政策润物无声般“飞入寻常百姓家”。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讲明“大道理”,讲清宏观政策和微观细节,讲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种植补贴等关乎老百姓“米袋子、菜盘子”的惠农利民政策,以小见大引领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调查研究下基层,要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执着,下到灶台旁与百姓摸实情、算细账。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每到群众家里特别是农村和困难群众的家里,都习惯性地走进厨房看一看、掀起锅盖瞧一瞧,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调查研究不能只是“上车下车”、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要挨家挨户、走访入户、刨根问底。要在“深、实、细、准、效”上下功夫,多到村民家中开冰箱、揭锅盖、掀铺盖、拧龙头,多看一看灶台上的“烟火气”,多尝一尝“梨子的滋味”,算好群众需求的精细账,摸清柴米油盐的小日子。
信访接待下基层,要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诚,下到街巷中替百姓传呼声、纳民意。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他人眼中的“小事”恰恰可能是群众心中的“大事”。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时,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到福建宁德工作后,他又在霞浦县主持第一个“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当面锣对面鼓”地为群众解决切身的问题。要积极践行“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坐访”为“走访”,变被动为主动,多到街头巷尾倾听群众意见与建议,做群众熟悉的“狗不叫”式干部。基层群众诉求多样,往往涉及复杂的历史问题,要在就事论事的同时注意情感交流,“零距离”倾听民声、“面对面”解决问题,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多啃几次“硬骨头”,多拿几次“烫手山芋”,多做群众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着力把矛盾化解在源头。
现场办公下基层,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下到田垄上为百姓解难题、谋出路。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下基层最终的落脚点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要迈开步子、俯下身子、撸起袖子,将专业优势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下沉到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环境整治等基层最前沿,多到田垄上看一看作物生长,多到工地看一看项目进展,多到广场听一听群众诉求,现场记录、沟通、协调,能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及时排列“问题台账”协调解决。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群众所想,排解“小问题”,改善“大民生”, 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