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反映福建宁德坚持35年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学习领悟“四下基层”的深邃要义,读懂蕴含其中的“一线”法则。
“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推动宣传宣讲在一线。上能接天线、下能接地气,是基层群众最喜欢的干部形象。一方面要读懂“天线”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结合基层工作实际适当进行合理“转化”。另一方面要“接地气”把“天线”信号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声音”“好画面”,在田间地头的聊家常中把“生涩”的文字生动化、朴实化,在“一条板凳”的近距离交流中,把书面政策通俗化、简单化,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与党的血肉联系,切实让党的政策主张“飞入寻常百姓家”。要精准把握广大群众的政策需求,就养老服务、社会救助、产业富农、培训就业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政策宣讲、问题解答,让群众真正听得懂、用得着。
“世事洞明皆学问”,深化调查研究下基层,推动干事创业在一线。调查研究要讲究一个“实”字,少让展板材料“说”,多听基层群众讲;少听“冠冕堂皇”的汇报,多听“顶花带刺”的实嗑。要经常和群众齐坐“板凳”、围坐“炕头”,善于抓住群众的关心热点,直奔基层的急难愁盼,“身入”更要“心至”,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愿,只有脚上沾满泥土、身上带着灰土、手上捧过沙土,才会读懂民意、知晓民情、汇聚民智。对于调查研究探出的问题,要拿出“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要真刀真枪解决问题,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区分性质、分类整改,对一般问题即知即改,对重点问题严整严改,坚决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推动“问题清单”变“满意清单”,确保达到“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的效果,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尽奏新音百姓声”,深化信访接待下基层,推动矛盾化解在一线。“不要怕群众,群众都是讲道理的。领导干部下访,要到矛盾多的地方去,往矛盾‘窝’里钻,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信访接待下基层,就是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走访”,变“被动等事”为“主动找事”,变“坐诊”为“出诊”。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就是最终答案。推动信访接待下基层,要落实在一件件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上,要落实在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上。进村入户更知晓群众需求,走进车间进一步了解企业难处,推“百家门”、端“大碗茶”,同人民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奔着群众的急难问题和强烈呼声而去,聆听群众直抒胸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实现上下联动、关口前移,有力有效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让信访接待工作有“力度”更有“温度”,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源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群众所呼皆有所应。
“知屋漏者在宇下”,深化现场办公下基层,推动把脉问诊在一线。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机关效能建设,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推动“马上就办”,要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一线,强调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又久拖未决的问题,现场集中“会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在与群众“奔现”中放大民声“音量”、看清群众“表情”,从而号准“病根”、化解“疑难杂症”。要用“脚力”提升“能力”,在现场办公集中“会诊”,让“看不见”的商量成为“看得见”的行动,拉近机关与基层的距离,搭建与群众百姓的“连心桥”。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用“乡村土话”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躬身入局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到“吃劲”岗位上“吃苦”,在“风吹雨打”中壮筋骨、长才干,努力把高质量发展的“愿景图”转化为“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