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鲜明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党员干部应充分借鉴运用“四下基层”的成功经验,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从“声入”到“心入”、“身至”到“心至”、“坐诊”到“出诊”、“关门”到“开门”,张弛有“度”写实四下基层“大文章”。
入乡随俗“有热度”,从“声入”到“心入”聚力于民,让理论政策引领“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中心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既是时代呼唤,也是责任召唤,更是继往开来的现实需要。理论学习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开展主题教育,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在往深里走、心里走、实里走中品出“精神富矿”里的“真理味”,在融会贯通中不断做好学习成果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好声音要好传达,党员干部要放下身段说“土腔”,坚持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通讲透,把理论政策宣传清楚宣讲明白,让“小理论”讲成“大情怀”,“书面语”变成“家常话”,把“普通话”译成“土方言”,要变“官方语言”为群众“自觉行动”,学会做“到哪山头唱哪歌”的群众演员,从而引领“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中心思想。
来去有道“有温度”,从“身至”到“心至”问计于民,让调查研究落好“入海得龙、破冰突围”的点睛之笔。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深入基层调研全是办法。习近平同志到任宁德后,仅3个月时间走遍闽东9个县,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科学方法。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基层接近群众,通过才溪、顺义、天华调查等“解剖麻雀”为当时经济发展找到破题思路、破冰办法、破局对策。党员干部要在“深、实、细、准、效”上下功夫,“到群众中去”察实情,去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量民情、接地气,真正摸清情况、找准问题;要“从群众中来”出实招,善于把感性认识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精华,细心地“捉活鱼”,“研”出民生“后半篇文章”;要“回到群众中去”求实效,走好调研成果转化“路线图”,积极搞好“回访问效”“整改落实”,确保调研成果在增进民生福祉中“拨云见月”,成为推广运用的“摆渡之舟”,从而落好“入海得龙、破冰突围”的点睛之笔。
今事今毕“有深度”,从“坐诊”到“出诊”问需于民,让信访接待续写“增进信任、化解民忧”的鱼水深情。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信访接待下基层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是体察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重要窗口。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学会将心比心、用心用情去处理信访问题,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察”人民诉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积案化解、存量消除”为目标,以重复访件和疑难访件化解为突破口,勤用“诉求显微镜”,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近距离闻其“诉衷肠”、察其“掏心窝”,改“坐诊”为“出诊”,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被动解决为主动上门服务,下好“先手棋”,防止“小事”变“大事”,切忌拖而不决。同时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确保“疑无路”时出现“柳暗花明”的好结果,在新征程上“露出自己这一绝活”,从而续写“增进信任、化解民忧”的鱼水深情。
砥砺笃行“有力度”,从“关门”到“开门”取信于民,让现场办公描绘“穿杨射柳、一箭中的”的实干图景。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既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又倡导“马上就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员干部若想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熟手,就要大力实施“一线工作法”,从会场到现场,把办公桌从“机关大院”搬到“田间地头”,在劈波斩浪中扬帆远航,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增强本领,坚持学以致用、实干担当,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实践斗争中找准存在的问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把实干担当融入工作全过程、各领域,深化“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自觉,培育“功成不必在我”的干事境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以“不负时代、不负历史、不负人民”态度扛起职责使命、组织信任、人民期盼,以高质量履职推动高质量发展,从而描绘“穿杨射柳、一箭中的”的实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