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上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为了中国近代第一城。党的十九大以后,习近平就在上海首次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今年11月末1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时时刻刻放心不下又再次来到了上海考察,检验这座城市的为民工作质效。
在“江河归海,温情留人”中读懂了要建就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民城市”。曾经,建筑稠、人口密、房屋挤、通道窄、绿化少的“大城市病”一直困扰着上海,近年来上海市加大了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筹措建设力度,在全市累计建设完成了31.6万套,托举起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城市建设者、管理者、贡献者的“安居梦”,让“沪飘”得以向下扎根,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在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应将人民性作为根本遵循,时刻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心系安危冷暖、牵挂衣食住行,对待人才要拿出敬才爱才的诚意,以多方位、强保障营造宜居宜业的氛围,免去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在“科学谋划,海派匠心”中读懂了要建就建“精细高效,体贴入微”的“人民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曾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近年来上海市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在垃圾分类、白领早餐、老旧房屋改造、养老助残等一系列民生难题中下“绣花功夫”,以上海速度和上海智慧纾困解难。基层治理制定政策不难、执行也不难,难的是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党的政策普惠每一个人。广大党员干部要培养既能抡起“大斧子”又能巧用“绣花针”的干事能力,对于既定政策既要大刀阔斧地执行,也要关注微弱的呼声,在细节问题上对症下药、精准用量;制定政策多思一步,深化落实多做一步,以匠人精神切实推动基层治理“面面俱到”。
在“科技创新,始终不渝”中读懂了要建就建“统筹推进,锲而不舍”的“人民城市”。从一颗螺丝钉也要进口,到介孔材料、环形RNA、智能机器人、创新药械等一张张上海创新名片熠熠生辉,他们中既有0到1的基础创新、又有1到N的产业突破,一代代科研人以始终不渝铸就了科创领域的硕果累累。面对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任务,应以科技创新为“凌云之笔”,统筹推进各领域协调发展,紧紧扭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牛鼻子,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