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35年前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之际,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主动下基层、听民智、解难题,切实将为民服务进行到底。
立足于“下”,身挨身问需于民,明确“我之所有”。赤心为民,固本而不忘本。这个本就是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拓宽民情反映渠道,改变固有思维、经验主义,站稳群众立场,走实群众路线,主动深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听群众诉说“家长里短”,观察了解急难愁盼问题。要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把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源头活水,用好用活“小板凳”,同群众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坐坐,把政策宣传、调查研究、信访接待、办公场地放到基层一线,掌握群众身边的“第一手”资料。运用“深实细准效”五字诀谋划好调查研究,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和普遍性问题、推动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以“走下去”的方式将最真实的情况、最迫切的需求“带上来”,形成问题清单,让民之所需“有迹可循”“有单可依”。
着眼于“学”,面对面问计于民,掌握“我之所应”。行之以躬,不言而引。谋事为民是目的,听计于民则是手段。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时刻把率先垂范作为干事创业的准则,多深入到困难多、任务重、群众诉求多的地方,俯下身子、放低姿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要甘当基层“小学生”,争做解题“研究生”,把“课桌”“服务台”搬到田间地头,在与群众交谈中当好听众、做好记录,不断练好“内功”、精进“本领”。要时刻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明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道理,找准症结所在,以“见微知著”的感知力,看清微动作、读懂微表情、感受微反应,从群众的好经验、好方法中源源不断地获取“锦囊妙计”,切实做到用心热爱群众,细心倾听呼声。要用好群众智慧,广纳良言善策,建立任务清单,将惠民利民办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应有之义”。
力求于“解”,心贴心问效于民,极尽“我之所能”。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四下基层”的实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党员干部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切实提高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办法和思路。要时刻关注群众诉求、百姓关切,以“让群众得实惠”为落脚点,积极探索“实打实”的纾困之道,避免轰轰烈烈开场,寥寥草草收尾。党员干部要盯着问题发力,强化“一肩担子挑到底”的精神,让为民政策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多冒点“水分”,成果运用多散发点“泥土香”,切实把深化运用“四下基层”的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要建立问题解决检查机制,力戒形式主义,采取“回头看”“四不两直”等方式,将“四下基层”的开展成果落实到第二批主题教育各项重点措施中,实施动态监测,确保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干一件成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