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念兹在兹,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一个乡村藏着一个中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背后是历史大逻辑、发展新命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化为坚决行动,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寻梦”,让文化有香、发展有望、山水有色,步履铿锵推进乡村全域、全员、全面振兴。
“饮一盏岁月留香”,从“有意思”到“有意义”,寻一个“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的文化振兴梦。自1981年浙江丽水拉开首次“村晚”帷幕,文旅部主办的全国乡村春晚已成为“百县万村”活动。如今,“村超”“村BA”以星火燎原之势又一次火爆出圈,“超好吃”“超好玩”“超好住”等“超品牌文化”在乡村基层“遍地开花”。作为维持乡村社会秩序有效运行的鲜明“底色”,文化振兴背后是涵养共同价值追求和高度文化认同的“精神净土”。新时代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传承、发展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典型示范和民俗资源。不断健全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民文化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菜单式”“订单式”的公共文化服务,鼓励乡村文化传承艺人、社会团体、民间文化组织“自办文化”,厚植乡村文明根脉,让农民群众守得住“根”,记得住“乡愁”,卸得下“负担”,看得见“远方”。
“汀州里鹤眺远方”,从“高标准”到“高标杆”,寻一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协调发展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步入新时代,“内忧外患”“旧疾新患”交织叠加,经济差距、公共服务缺位等城乡协调融合中的“断点”频现,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远比以往复杂。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能只就乡村论乡村,更要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发挥本地特有优势,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打造成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持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能力、带动能力,进一步强化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使得城与乡的“双向奔赴”,宛如“并蒂莲花,处处是景”,真正实现城乡均衡协调发展。
“山水间歌声回荡”,从“盼温饱”到“盼环保”,寻一个“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生态和谐梦。循迹溯源,20年前起笔的“千万工程”擘画蓝图,让环境保护制度之严前所未有,生态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愿景之强烈前所未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勇敢“亮剑”,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长出牙齿”,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植绿护绿、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取得实效……这是一份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份写在人民心坎上的答卷。乡村生态要振兴,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生态+”复合业态,着力对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另一方面,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乡村产业发展业态,发展农耕体验、田园观光、研学教育等特色休闲农业,以“天然去雕饰”的理念,谋定而后动,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白鹭翱翔、麋鹿嬉戏”的美丽风景,变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