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生 在基层“风雨”中向下扎根向上成长

四川省仪陇县组织部 王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时光匆匆,四季更迭,从初见到久处,我的驻村之旅即将走到尾声,从那个刚刚毕业的“一身稚气”到如今的“轻车熟路”,是基层,是乡村,成为我踏入社会的第一所学校,褪去我的迷茫,让我实现了从“温室里花朵”到“群众知心人”的蜕变,在基层“风雨”中茁壮成长。   

跨越“语言关”,打开“沟通门”,坚定“念兹在兹不负民”的初心。选调生从“校门”踏入“机关门”,一路走进百姓的“家门”,难免经历坎坷。很多选调生不是当地人,身在基层,需直面群众,听得懂方言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学会“讲土话”才能和群众交流。特别是当前村里面年龄大的老年人比较多、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我清楚地明白,在村里要说方言,不只是为了让村里人听懂,更多的是为了让村民信任你。要努力克服语言障碍,学会听“群众的语言”,多使用“群众化语言”,用群众听得懂、易于接受的“白话”“土话”和他们打交道,才能更好开展工作。白天蹲地头、晚上坐村头,走村入组,绕群众关心的医疗、社保、养老等问题,每家每户唠叨两句;登门入户,阿公阿婆喊上两声。一口方言,慢慢地,我学会了“土方言”,把自己当作村里人,村里的群众也把我当作了家里人。

跨越“角色关”,打开“实践门”,坚定“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信心。基层是“大学校”,而我则是“小学生”。从接受理论知识的学校到检验理论并推陈出新的学校,从城市到乡村,跨越旧角色,与新角色快速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关。“每一粒熬过冬季的种子,都有春天的梦想。”对于选调生来说,驻村挂职是职业生涯的起步。初到村,对村务知之甚少,从开介绍信学起,从解决家庭纠纷入手,从独立负责人口普查初步尝试,再从协助解决回迁子女就近入学问题实践,从小事实事到大事难事,在基层的原野上,需以实践为犁,耕种出“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信心,向书本学、向前辈学、向群众学,才能成为上接“天线”懂政策、下接“地气”懂方言,“上网”能带货、“下田”能指导的复合型选调生。要从熟悉村情民情入手,提前“备备课”“热热身”,学习浏览村务资料,掌握全村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情况,多到村里走一走、多去产业看一看,写一写心得体会、记一记成长变化,特别是对新时期党对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做到信手拈来、了如指掌,做到“政策一口清、群众问不倒、问题难不住”,尽快让自己成为对村情“知根知底”的“村里人”。

跨越“群众关”,打开“发展门”,坚定“一切向前进”的恒心。“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立行”。选调生既然“身入”基层,那就更要“心入”基层,紧盯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主动摸清群众所急、所虑、所想、所盼,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自己的“上心事”,在乡村振兴上多思“金点子”,在村级管理上多想“好法子”,在党建引领上多出“妙招子”,积极协助村党支部书记抓班子、带队伍,提升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善于学习,多听多看多想,向村干部学经验、向群众学方法、向实践学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到解决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前进的方向。用辛苦指数托起幸福指数、用真情服务提升民心温度,在广阔基层大地上站稳、行远。

发布人:一叶落而知秋 发布时间:2023-12-12 10:57 收藏 阅读人次:2508

初审:李爱国 编辑:理理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