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伏到暮岁,物换星移。2023年,那个星垂四野的盛夏,我从四川成都东站穿过龙泉来到金堂此地。故事的缘起是志愿书上写下金堂二字,科长曾对我这一举动百思不得其解,你一外地孩子上千公里无亲无故跑来这小县城作甚,我回答道,听这名字,金玉满堂嘛,如此简单,却又满溢自由。自此,这座水城便与我名中的“河”产生了梦幻般的勾连。
此“选”既定,万山无阻。作为在湖南长大、在广东生活十余载的外地人,古时的“湖广填川”没想到印证在我身上。说实话,刚来到金堂,我有诸多的不习惯,比如不熟悉的地方、听不懂的语言、差异化的饮食,而来到这边的短暂时光里,我随着部里外出考察,见证了“中国橘乡·天府城市果园”开园营业,穿行在三溪镇的橘野之中;目睹了武侯区金堂县结对联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期待淮州绿谷的崭新未来。这座城市包含了我年轻的一切幻想,千里沱江滔滔东流,花园水城欣欣向荣,不知不觉间,我早已把他乡当故乡,在这个曾经陌生的城市,慢慢地拥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生活圈。
此“调”既曲,行则将至。在组工队伍这样节奏快、要求高的环境下,能时刻感觉到身上的压力,让我不敢有丝毫松懈倦怠的情绪。与组工同事们的相处中,感受到大家对工作的执着,心无旁骛、努力尽今夕,不知不觉间我也慢慢学会用“十个指头弹钢琴”,渐渐有了从局外人到主人翁的角色转变。我着手考察推选、出入审批、档案录入等一系列工作,经历“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实干锤炼,虽然多是些琐碎的工作,但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若能让乡镇的朋友少跑一段路,让迎检的成果少出一些错,我这颗小小的螺丝钉便有了归宿。这种想法或许是我的局限和浅薄,但也是我的真诚。
此“生”既许,岁寒不改。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在胸怀理想信念的同时,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有一个文火慢炖、细水长流的过程,有一种“大美”是把冷板凳坐热。还在犀浦驻村的师兄在饭桌上和我谈到扎根基层是很辛苦的事,不断地自我求证,又不断地自我否定,我疑惑道那您为什么能坚持那么久?师兄轻轻一笑道因为归根到底还是这件事给他自己带来了快乐,虽然苦过累过,但其中也有很欢乐的时候不对么,我一时间觉得他就像一个铁匠,尽管心和手都疼痛着,但他还是要用有限的时光淬火成钢。不论是在机关还是基层,朝气蓬勃却略显稚嫩的我们都需要为自己打气,如汉唐的武夫般击筑而歌。那首真实写照的打油诗这样说:“吹拉弹唱、打球照相,打扫卫生、布置会场,材料报表、电脑电商,学思践悟、半亩方塘”。这不正是平和朴素的岁寒三友之姿——如竹,扎根不松根;如松,傲寒不傲天;如梅,报春不争春。
千年前,太白曾叹“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千年后,独身少年游,我想,此地“金玉”,应值得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