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工作安排,我们到乡镇开展关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主题的调研活动。
几个初出校园不久的选调生组成了调研小分队,怀揣着好奇、雀跃,还有几分不知从何入手的茫然,踏上了调研之旅。
一到地点,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查看台账资料,但眼花缭乱的数据,各种各样的收入明细、补助资金,一下就直击我们的知识盲区。
“啥叫服务费?”
“投资分得利润是怎么来的?”
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对村集体经济工作思路不清,一个个短板将我们的“尴尬”暴露无遗,我们小声讨论着,为自己的无知感到不好意思。
刚出校门不久的我们,许多理论知识无法做到学以致用,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之上,我们浅薄的经验显得格外空洞,倘若看不见自己的短板,就会失去提升自我的自觉和意志力,遇到困难就往后缩,那将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
“我先给大家介绍下我们乡的产业情况,再给大家讲下各行政村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组成方式,这样你们可能会清楚一些。”看出我们的“窘状”,组织委员向我们展开讲解,逐渐地我们明白了服务费与产业如何挂钩、村合作社如何向第三方入股并取得分红、地区集体资产租赁的主要方式等内容。
听着组织委员逻辑清晰、深入浅出的表述,我们竖起大拇指,“姜还是老的辣!”
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又深入到各村产业基地进行实地调查。看成百上千亩的甘蔗地翠绿盎然、看饲草打成绿色的包裹整齐堆放着发酵、看大面积的光伏板铺在荒山、看糖厂的流水线生产设备有序运转……走进各村各寨,我们欣喜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方式百花齐放,也为自己的调研之行感到收获颇丰。
“每吨甘蔗入榨村合作社能得多少服务费?”
“饲草加工厂的这套设备是第三方投资的还是专项资金投入?”
“荒山的地租是一次性付清吗?”
话匣子一打开,我们逐渐褪去“学生气”的羞涩,追着组织委员和村干部叽叽喳喳问个没完。前辈耐心地跟我们讲解着全乡产业发展思路和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一步步开拓着我们的思维,我们不禁感叹,“这堂课真好听!”
听组织委员讲思路,向村干部问方法,问群众发展变化,到田间地头看产业估算亩产量,到工厂看生产情况,多看、多思、多问,在看中思,在思中悟,在问中学。每日复盘总结,恶补专业空白,不断堵上知识盲区。我们与自己的短板“死磕”“较劲”,将此次调研当做一场实战教学认真对待。
脱下“书生气”的长衫,才能端起实打实的饭碗。从一开始扭捏害羞的“你先说”到后来迫不及待的“我先问”,再“不依不饶”地喊着“我想再问一句”,我们巴不得将知识“大把大把”地装进脑子里。
随着调研的逐步深入,调研小分队的收获愈发多,思路愈发清晰。之后的几天里,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活动方案,划定下一步调研内容的方向,拟定重点、预设问题,又将新的案例进行归纳整合、对比分析。从“无头的苍蝇”到“热锅上的蚂蚁”再到“谋定而后动”,让我们不好意思的“尴尬”在不知不觉间正在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