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屏边,是祖国西南边陲一个小县城,是电影《非诚勿扰》中“先坐飞机到昆明,再坐一天长途车到蒙自,再坐汽车到屏边”的地方。而我驻村所在地在十几年前,很可能“再坐一天拖拉机、一天牛车”才能到,可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村,承载了我两年多的驻村记忆,让我这个“外省人”感到被接纳、被认同。我的家乡在东北吉林,松花江上。两年多前研究生毕业后来到边境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工作,没几个月,便来到屏边苗族自治县马鹿塘村驻村。
初来乍到,倍感不适与迷茫
去村的路上可谓“山路十八弯”。我被送下村那天,还下着雨,封路,我们不得不绕道而行。汽车下到一个又陡又泥泞的山路,山深林密,我的心一直提着,送我的老同志说:“要是你父母知道你来这样的地方,肯定担心坏了吧!”我还故作镇定地说:“他们肯定觉得锻炼锻炼挺好的!”其实,我没敢告诉父母这些。
到村后,我听不懂大家说的方言,尽管我很用心听,有意锻炼自己的听力,但是一段话中,我只能听懂几个词,还没等猜测出这段话的大概意思,下段话又接上了。我的驻村生活就是以这样的处境开始,那时想都没想过两年后的今天,小娃看见我会飞奔过来抱着我,村民会拉着我一起散步……
真情相待,以真心换真心
驻村两年,我感到最难得的就是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一次吃过晚饭,我到村委会下面小广场去散步,正好遇见一位老人,六十多岁,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壮族人。她见我也在散步,就拉着我说:“走,一起窜马路克”。那时我已几乎能听懂方言。我们边走边聊,我尽量用普通话带着点云南方言的助词,可能因为夹杂着东北口音,我发现老人并不能完全听懂我说的话,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一直聊。路上看见一些木头,帮着老人捡回家留着烧火。回到家后,她打开电视,又从里屋拿出几个橙子,我们边吃边看。正好播放到一部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她边笑边给我讲剧情,她笑我也笑……
还有我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经常探着脑袋朝办公室小心翼翼地喊:“战孃孃,战孃孃”,我手头上没工作的时候通常会带着他们到图书室看课外书,或者一起玩游戏,或者围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讲学校里的事、逗着嘴,一个五岁的小娃倚着我也敢和十几岁的小学生叫板了。
村里还有很多可爱的人,有七十多岁的独居老人,命运坎坷但总是笑呵呵的,每次去她家,她都特别高兴,拿出自家种的核桃给我们吃,那种感情绝不是因为我们偶尔给老人拿点生活用品、物资才表现出来的;还有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当年进战壕真枪实弹与敌军血战,他的临村战友就牺牲在了战场上,老兵虽然上了年纪,但他回忆起从军作战那段时光的时候,眼神依然那么坚毅,家里永远留着一处角落放着他从军时珍贵的照片……
当然也有很多遗憾的事,尽管我通过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联系到医院,可以为患重病脱贫户报销90%,甚至和医生争取到了免费救护车,尽量把费用降到最低,可是患者家属已经放弃治疗,最近在为她准备后事了……在村里,容易感知生命的力量,也容易体会人生的无奈。
初心不改,整装再出发
如今,驻村即将结束,脑海中不断浮现村里的人和事。本来我和马鹿塘村村民几乎处在“瑷珲—腾冲”线两端,相距4000多公里,隔着半个中国的距离,隔着土地由黑变红的距离,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我们的感情没有因为这些而有丝毫隔阂。不知在哪个瞬间我突然明白什么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可能就是对坚强又开朗乐观的老人,我想把人世间所有美好的祝福都给她;对这些进门就要找战孃孃的小娃们,我想把所有的温柔与耐心都给他们;对战火纷飞年代保家卫国的老兵们,我想把所有的敬畏与尊重给他们……我们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经常有人惊讶于我一个女同志,无亲无故,为什么会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其实说不出有什么具体的原因,我只知道我不害怕,可能是传承了祖先不畏艰难、不畏阻力的精神。我的祖先闯关东来到东北,一个“闯”字,足以道尽沧桑。而我处在新时代的中国,交通十分便利,艰难程度远不及祖先的万分之一。也有人说我是好同志,主动去建设边疆,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其实我不觉得自己像他们说的那么高尚,只希望今后不论在哪个岗位上,我都能带着对村民的情谊继续努力工作,不辜负这段难忘的经历,也希望这片土地上的人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