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我与荔峡村的“相遇、相见、相识”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丁家沟镇荔家峡村工作队队员兼村支书助理 邹玉霞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时光荏苒,恍然间硕士毕业两年有余,驻村也已一年有余。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从“懵懵懂懂”到“渐入佳境”,从“手忙脚乱”到“得心应手”,从“入道”基层的“小白”到“上道”成为一名驻村工作者,一名基层“新兵”正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丁家沟镇荔峡村经历一段“相遇、相见、相识”的美好时光。

  第一记:我和荔峡村的相遇时光 

  “今天就先带你混个脸熟。”那天阳光和煦、微风轻柔,我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来到村会议室,原来正在召开党支部会议,我谨小慎微地坐到角落,对于我这个陌生的面孔,不少村民投来好奇的目光。这时村支书向大家介绍起我,“这个小姑娘是省残联派驻到咱们荔峡村工作的新成员”,听到这里所有人的目光重新聚焦到我身上仔细打量,眼神由好奇变成了期待,微笑着为我鼓起掌,让紧张的我感受到了暖暖善意,逐渐放松了下来。这是我初来乍到、直面群众,和荔峡村相遇的初体验。荔峡村的人家并不是很集中,有的户与户之间甚至隔了好几公里,并且房屋大多建在只有小路的山梁上,“三轮车”虽是我的代步工具,但大多时候还是用“双腿”穿梭在一条条村庄小道上,“小邹,吃饭了没,没吃饭在我家吃”,这是我听到越来越多的暖心问候,荔峡村虽没有车水马龙的熙熙攘攘,却有着温暖人心的“烟火气”,让我这个异乡人逐渐找到了“自己人”的感觉。

  第二记:我和脱贫群众的相见时光

  岁月的痕迹总是让人那么禁不起回忆,一想到刚下村的我,时常面对听不懂“蹩脚”方言的“尴尬”局面,甚至有时还会把脱贫群众讲话的意思完全理解相反,其中的心路历程真可谓“一言难尽”。从那一刻起,我决心种下“放下包袱”的种子、施以“多学多听多走多思考”的沃土,最终适应基层“大世界”。自此我就成了陈书记形影不离的小跟班儿,跟着他开始定期不定期走访本村的脱贫群众,深入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生活状况,核查各项补贴政策的落实情况,耐心倾听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定期回访、田间走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做好防疫、防诈骗等科普宣传。很快,在陈书记的帮助和带领下,村里的460户,1687人,不再是驻村伊始停留在纸面上的简单数字,而是刻在我脑海里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而我也懂得了,基层工作看似繁琐复杂,但工作的基本方法却始终不变,用心用情做好一件件小事,就是基层治理工作的大事,在一“大”一“小”之间,既收获了真情,又收获了自身的成长。

  第三记:我和留守老人的相识时光

  西坡社的何奶奶,70岁高龄,何奶奶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整理门前不到20平方米的菜园子,大部分时间习惯搬一把椅子坐在屋檐下凝视着远方,或许是山的那边有她的牵挂。何奶奶听力不太好,沟通有些困难,我们之间的交流经常陷入半懂半猜的尴尬境地。但时间可磨平所有的惆怅和担忧,通过经常上门走访,何奶奶记住了我的长相,记住了我的名字,沟通越来越顺畅。慢慢地,我与这位身量矮瘦却内含无限能量的坚强老人成了亲人。我习惯在老远的地方喊她奶奶,就像学生时代放学回家的一贯场面;我习惯和声细语同她闲话家常,尽管我这个不善言辞的人谈论的话题连自己都觉得有些幼稚。每当临走时,她总会拉着我的手说,“我去扯一把蒜苗、摘些蔬菜带给你去吃,我自己种的,好吃得很”,我婉拒时,她还有些不知所措。是的,我们不是亲人,甚是亲人。有那么几次,这位独居在家的老人原本要打给儿子的电话都变成了我手机上的来电显示,因为她的手机里只存了两个号码,一个号码属于她外出务工的儿子,而另一个号码属于我。
发布人:小草儿 发布时间:2023-12-21 11:24 收藏 阅读人次:1556

初审:向阳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