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砥砺文化自信“新”力量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旧馆街道办事处选调生、港胡村党总支副书记 陈最锋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贺词中回顾了2023年全国人民所取得的收获、所经历的洗礼,其中提到:“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对文化自信的深深期许,解锁“新年贺词”中的文化自信“密码”,砥砺文化自信“新”力量,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篇文章”,做“实”、做“久”、做“活”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不遗余力让文化遗产 “生生不息”,全方位提升和夯实国人的文化自信。  

砥砺文化自信“新”力量,就是要做“实”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遗迹、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等表现形式。因岁月流转等“不可抗力”以及“人为破坏”等客观因素存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不得”“慢不得”。我们要始终以高度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理顺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辩证关系,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我们的文化遗产,全员参与、踏实肯干,“实”字当头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向奔赴”。要统筹协调“整体性保护”与“局部性保护”、当下保护与长久保护、专业保护与一般保护,为文化遗产构筑有力“防护网”。在保护的征程中要注重“原真性”,不断研究、协调、引入新技术,提升遗产监测、遗址修复等技术,有效利用遗产保护数字化等手段来提升工作质效,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始终“在状态”。

砥砺文化自信“新”力量,就是要做“久”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技艺需要传承,文明需要延续。保护是发展的前提,传承是文明得以延续的最佳途径。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来,实现遗产的“永久永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全力做好文化遗产本体解读、研究、阐释等基础性工作,协调机会通过“导师帮带”“师傅传授”等形式让技艺得以传承和延续。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化遗产背后的厚重历史、丰富内涵、感人故事去讲述、呈现出来,让国际友人、普通群众了解“有料”的“中国故事”。文化遗产的“长久”传承应思考做“结合工作”,通过与各类媒介的结合,为更多人注入“文化基因”,如线上展览、文创IP设计大赛等多样形式。近些年流行的《中国考古大会》等节目,让观众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愈发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坚定文化自信。

砥砺文化自信“新”力量,就是要做“活”文化遗产的利用工作。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赋予其“二次生命”,也让“文明成果”得以让更多人“共享”。守正与创新是利用的重要原则。我们要在尊重传统、尊重文明、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活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活灵活现”。比如城市有机更新中对传统古建筑的“微改造、精提升”,在合理保护文物古迹原址上,在允许的范围内融合“新潮元素”,将文物古迹打造成“网红咖啡馆”“书房”等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让人们在感知历史的厚重、陶冶情操中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文化遗产的利用要念好“活”字诀,灵活运用,让效果“神气活现”。形态各异的文明遗迹、建筑遗产等都可以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相结合,通过来到文化遗产地这个“第二课堂”学习、实践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美育教育、素质教育,赋能学生的综合素质锤炼。通过提取遗产IP,建构产品的“核心流量密码”,让群众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发布人:天青色 发布时间:2024-1-2 11:08 收藏 阅读人次:2903

初审:霄冰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