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二十载行而不辍,二十载谱写新篇。“千万工程”作为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让浙江农村发生了“精彩蝶变”,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透视“千万工程”经验,从中解锁“万千新变”,用心用情用力擘画新时代乡村振兴“锦绣卷”。
推开“千山万水”的“生态之窗”,饱览“湖光山色环绕居,清流潺潺水石如”的“诗意图景”,将“含绿量”转为“含金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千万工程”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把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与难中之难的生态环保问题进行有机融合,使“千万工程”成为“强农+富民+美村”的“综合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是基础和前提,只有生态好,生活才能好。作为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和植绿护绿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乡村“颜值”,并通过发展“林下养殖”“稻虾共作”“稻鱼共生”等循环生态农业,真正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
俯瞰“千姿百态”的“产业之景”,铺展“一蕊独开无盛景,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缤纷油彩”,以“差异化”添彩“特色化”。通过发展兰花产业强村富民的绍兴棠棣村,因“农民艺术家”而声名远播的宁波葛家村,凭借非遗技艺传承而焕发新活力的东阳三单村……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浙江数万个村庄找到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物无定用,适事者器;物无定味,适口者珍。”乡村振兴的路径从来没有“固定模板”,唯有“特色”方能“出色”。广大党员干部要解放思想、推陈出新,坚决摈弃“跟风模仿”思维,坚持“走自己的路”,通过“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做足“土特产”文章,走好“差异化、个性化”发展路子,让乡村产业发展摆脱“同质化内耗”,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中出新出彩,实现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汇聚“成千上万”的“合众之力”,勾勒“凝心聚力谋发展,携手奋进谱新篇”的“善治图鉴”,让“凝聚力”成为“战斗力”。习近平同志在“千万工程”中强调:“农民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村庄整治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都应经过村民讨论,民主决策,切实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在“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村民群众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得到充分保护,“共商共建共享”的共治理念贯穿始终。“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让群众充分参与到产业谋划、项目建设、矛盾纠纷调处、移风易俗等各项事务中来,构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乡村治理大格局,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目标,真正实现“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