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在基层 我和“我”的三场对话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选调生 张昀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时间煮雨,岁月缝花。自八月中,由苏入湘,暑往寒来,林无静树,川无停流。由研究生转变成为选调生,自“象牙塔”走入寻常百姓家。为期五个月,我在湖南岳阳张谷英村看日升日落,尝湘土湘味,访每家每户,历经相识相知。习近平总书记曾念及:“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基层,与村民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个不断重塑自我的过程。在与三个“我”的相遇对话中,让我不断明晰我从何处来,我现在何处,我将向何处去。

第一场对话:那个“我”正12岁,我懂他“只缘身在此山中”,立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初心。

“我想去山的那边看看,我要考到大城市去读书,我的爸爸妈妈就在那边。”这是小小张(化名)说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话,深刻源自熟悉与无奈。连绵的高山将张谷英村环抱其中,这里林木苍翠,风光旖旎,却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不少年轻人为了更多的机会与家庭的幸福,不得不远离家乡,去往大城市拼搏,小小张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幸而,小小张目标清晰,意志坚定。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当清晨的太阳奋力爬上张谷英村的大山,第一缕阳光穿过林木洒落大地之时,萦绕在山间缥缈的雾气也阻挡不了少年前行的脚步。每天早上看到小小张背着沉重的书包,形单影只地走向学校,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曾经的自己。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父母角色的本位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着非该年龄段的压力。我想,如何让留守儿童在充满关爱、健康的环境下成长,会成为我滋滋寻求解答的第一个课题。正所谓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愿12岁的我们都身怀鸿鹄之志,望展骐骥之跃,即便“身在此山中”,但无畏山高,不惧水长。

第二场对话:那刻“我”已26岁,我知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坚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

“我想回来,回到生我养我的‘浪浪山’,回到家人的身边。”与小张(化名)相识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当时他蓬头垢面,正在风谷车前忙着将谷屑分离。他的娭毑拿着扫把将谷子归拢一处,嗲嗲拿着铲子将谷子装进箩筐,他则穿梭在谷风机与谷堆间,将晒成的谷子倒进谷风机,俨然一副井井有条、岁月静好的模样。小张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大城市打拼,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想着在外面多挣点钱就回来和家人一起生活,他说:“家人年纪大了,这次也正是因为休年假,赶着时间回来帮嗲嗲娭毑把家里稻谷收了。”小张在张谷英村“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家风文化熏陶下长大,他对这片土地有着别样的深沉。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我对小张说:“我在这里等你回来。”他说:“会的!等我回来!”这已成为我们的约定,一种对张谷英村未来的希望与期待。都说故里容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若能一世安稳,谁愿颠沛流离。我想,如何吸引游子归乡,共同构建心中的“桃花源”,将成为我不断寻求解答的第二个课题。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愿26岁的我们都能随自己热爱,赴拼搏之程,因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持可抵道阻且长。

第三场对话:那时“我”将58岁,我念兹“此心安处是吾乡”,感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释然。

“伢子,恰饭哒冒?要再恰点卜?”天色渐晚,行走在村里悠长悠长的巷道,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仿如一层朦胧的薄纱。透过天井,余温尚存的阳光折射在木板拼就的饭桌上,浸润于一碗热气腾腾的莲藕汤里。老张(化名)的一声问候似股暖流,沿着莲藕汤的热气涌入我的心间。这是我与老张的第一次见面,也是身处异地他乡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家”的温暖。老张是位空巢老人,老伴去世,儿子在外打工,他与正在上学的孙子相依为命。闲来无事时,他常常佝偻着身体坐在椅子上,时而看着书,时而打着盹,时而望着天。恰似人间惊鸿客,墨染星辰云水间。老张很开朗,有着与他年龄不相符合的精气神,几经攀谈得知,年轻的时候,他可还是一名军人。我看得出老张的坦然,他也看得出我的踌躇,他常常开导我:“要笑对人生!”笑呵呵的老张与打着盹孤独的老张可谓截然不同,但我知道,这都是他,一个是他的释然,一个是他的落寞。我想,如何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依,会是我踔厉寻求解答的第三个课题。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愿58岁时的我们都能淡看沧桑,笑对流年,内心安然,岁月无恙,只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三场对话给我带来的三个课题,看似独立,实则相连。看似三个个体、三种年龄、三类家庭,实际上是一个“家”的写照,是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发展的共性问题。刚入基层,26岁的我和小张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发布人:赟澜 发布时间:2024-1-5 11:33 收藏 阅读人次:2263

初审:吴晓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