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生 以“少年气”耕耘基层“沃土”

安徽省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选调生 刘婉玉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不问出身,跨越年龄,“少年气”是一种气质、一份心境,是心中一簇不息跳动的火,是眼底流转的澄澈坚定。选调生们从“校门”迈入“乡门”,当以“少年气”为根本生长人生枝桠,众木相依汇家国之茂林,在基层这片“沃土”上众志成城、向阳生长。

秉踔厉奋发之志气,以“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的姿态砥砺前行。奋斗先需立志。在热血满腔的奋斗之前,应先笃定方向,明确责任,然后再行。百年前,李大钊等进步青年,立志救亡图存,主动寻求求知革新的机会,抓住契机,最终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点燃星星之火;百年后,从“辽宁舰”首位女舵手到乡村振兴领头人,中国青年徐玲以另一种方式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少年气”不仅仅是朝气的脸庞、挺拔的身子,更是“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的蓬勃力量。一腔热血、一份执着,这是少年之心的纯正底色。广大选调生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不应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中虚度光阴,要对得起组织的培养与关怀,扛得住基层的磨砺与考验,用“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坚定,“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的觉悟,在基层潜心打磨,和光同尘,真正走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用青春和热血书写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

持一往无前之锐气,以“我有冲霄峥嵘气,哪堪风雨遮旭明”的凌厉迎难而上。迈步远方的路上,难免会遇到深涧沟壑,以之死靡它的意志为盾,无畏挑战之勇气为剑,才能一路披荆斩棘,抵达理想彼岸。“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打破传统科学认知,坚信杂交水稻的光辉前景,终日伏身于田野,最终实现“禾下乘凉梦”。桂海潮从小追随偶像杨利伟的步伐向往星空寰宇,履践至远冲破大山囹圄,登上神舟直入云天。不难看出,永存心间的锐气是他们不陷于权威的桎梏,不负少年凌云志的法宝。选调生们初入基层,面临基层条件的艰苦、群众工作的繁琐、工作经验的浅薄,亦当锐意进取,磨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多钻“矛盾窝”、多接“烫手芋”、多解“困难锁”,用实际行动读好“无字书”,练好“真本领”,以“积土为山”的稳劲在基层扎稳干事创业的“根”。

怀永葆热爱之生气,以“荏苒星霜徒染鬓,松柏历雪更添青”的热枕践行初心。“生”气是不染世故的赤诚勇敢,是不囿岁数的人陟卬否。一如“我还是走我的独木桥,一生不会动摇”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远离家乡、荒岛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载,潜心为国铸重器;又如“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的乡村教师叶连平,纵然96岁高龄,心中仍然留存初心净土,持续23年公益为孩子讲课,从青丝到白发,凭着一腔热血守护着乡村教育的点点星火。少年无畏岁月长,又携书剑向远方。从他们身上,我们看见矢志不渝的赤子正气,看见走出半生归来依旧少年的生气。生逢伟大时代,选调生们更应守住灵魂的热枕,接过时代发展的接力棒,在基层这本厚重的“无字之书”里,如海绵一般地汲取过硬的本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于基层的火热实践中栉风沐雨,久久为功,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的奋斗之花。

发布人:WadeL 发布时间:2024-1-16 15:52 收藏 阅读人次:2421

初审:图南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