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是金寨及周边霍邱、叶集等皖西地区的土话,是“干”“做”等动词的总称。“斗好、斗快、接着斗”,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这句话已成为我同当地干部交流时的口头禅。回顾梳理数月来的帮扶工作,一个“斗”字贯穿始终。无论时间如何飞逝,不“斗”就不会有收获。只有把自己勇敢沉进基层乡土,学会用心触摸群众柔软,才能不负使命嘱托,完成帮扶任务,“斗”出无悔青春。
一是“斗”心,运用初心激励,扫除思想“拦路虎。志之所趋,无远勿届。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战无不胜,就能扛住莫大压力而步履不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这半年里,我离开家门、离开校门,来到金寨,这种连续快速的角色转化让我有些疲惫,有些迷茫。只身一人,远在他乡,同事无心的一句玩笑、群众随意的一句嘀咕都会让我琢磨半天,担心自己是不是在工作上出了岔子,待人接物上是不是惹了不快。当这种小事不断积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就愈发严重,害怕帮扶任务不能顺利完成,自身价值不能得以实现。一次情绪不佳时,我来到宿舍楼下公园,希望借散步排解烦恼。公园里,享受暖阳的大爷微微眯眼嘴角上翘,和男孩牵手的女孩露出甜甜一笑,孩子们追逐嬉戏的欢笑声传递着青春活力。突然,我的心中涌出一股强烈使命感——为了留住他们的笑容而奋斗,为了同他们一样许许多多的其他群众也能露出笑容奋斗,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朴素的初心。想到此处,心结顿开。无论是在部委还是在基层,无论是写材料还是走群众,面对种种迷茫困惑,只要回想起入党时纯洁真挚的初心,心胸就开阔了,站位就高了。失意迷茫可有,退却放弃勿要。初心在,梦就在,工作就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二是“斗”智,借助乡言乡语,搭起群众“连心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写诗如此,和群众交流同样如此。唯有开动脑筋,灵活应变,才能打破“语言屏障”,熟悉“乡言乡语”,才能听懂百姓的话,讲百姓听得懂的话,才能真正了解群众、走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想要过好“语言关”,关键在于解决“听不懂”。初次下村,“局外人”是我最直观的感受。一边是村干部和群众用方言交流有说有笑,另一边是我在一旁听得“一头雾水”,坐立难安。村干部同群众做工作时,我试着说出我的观点看法,却看到群众频频摇头,纷纷质疑我是“读书人”,讲话“文绉绉”。我开始反思,怎样才能摆脱“书生气”、更加“接地气”。于是每天中午饭后、每次下村走访后,只要干部群众聚在一起讲方言、聊工作,我就跟着一起“磨耳朵”,遇到听不懂的地方,也不觉不好意思,厚着脸皮,请他们用普通话帮我“翻译”,并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好当地常用的方言俚语和表达方式。在工作中,我也试着模仿方言语气,努力口音带着“乡土味”。同时转变表达方式,戒掉“场面话”,讲出“大白话”。随着我对基层“家长里短”越来越熟悉,同当地干部群众的距离也就在一次次的模仿中被越拉越近。做好沟通交流是各类工作打开局面的第一步,需要多想点子、找准路子,才能融入话语体系,实现有效沟通。
三是“斗”勇,敢于挺膺担当,争做队伍“排头兵”。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刚刚参加工作,最怕的是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问题躲着过,缺少顶真碰硬、攻坚克难的劲头,从而得不到风雨洗礼,学不到本领知识,攒不了工作经验。去年年底,临近镇上人代会,准备工作的重头戏之一是政府工作报告的撰写。作为党政办的一员,我一方面心里清楚,自己缺乏此类报告的写作经验,对能否高质量完成报告有所担心;另一方面,却不满足于完成通知、会场布置等任务,而希望通过起草报告来增长才干,丰富经历。一番斗争后,我找到镇上领导,表达了主动承担起草报告任务的意愿,并取得了同意。不到一周的准备时间里,我查找研读了不下百份本地、外省乡镇往年材料,同各部门负责同志反反复复交流汇报报告内容、采用结构。一次次的探讨、一字字地修改、一份份的暂定稿,却让我只觉时间不够、分秒必争,心里的声音不断告诉我“必须交出一份高质量的报告”。“停下键盘声,一身都是月。”当镇长在会上面向全体代表,一字一句进行庄重汇报时,这字和句就像暖流从耳朵流进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这次经历对我意义非凡,激励着我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勇敢面对风雨,主动挑起担子,争当疾风劲草,成为烈火真金。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一月的大别山,积雪消融,奇峰逶迤,不断攀升的气温传递着春日的信号。展望新年,只觉这一百三十多个日夜的帮扶,依然只是梦想远征上的一小步。未来可期,在这场远征中,愿我们都能拼出个“斗”的劲头,把工作的点滴融入自己的“星辰大海”,继续书写与民同行的风雨情深,让奋斗成为青春最靓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