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人生札记:我和我的“三个故乡”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农村局 徐静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人生有如浮萍草,也无根来也无家。”其实,人这一辈子,会与很多地方发生着关系,在一个地方住得久了,就把那个地方当作了一个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就是我的第一故乡,在部队生活过几年后,部队便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转业回家乡后,组织选派我为驻村队员,乡村振兴大舞台就是我的第三故乡。每一个故乡总是会给我留下许多情怀与故事,总是会让我时时放心不下。

第一故乡:碑庙镇石笋村,是生我养我哺育我的“成长”摇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川东北一个小乡村,伴随一声声婴儿的啼哭,我就这样来到生我养我的第一故乡——石笋村。童年的故乡,不仅是这般地清苦与寂静,世世代代生活着的龙山冲,几十里路,除了秀丽的山川,分明的四季外,还有说不完的故事。故乡的水如同母亲的乳汁,静静地滋养着我,使我的童年打上了最清晰也最厚重的生活与灵气的烙印。春天来时,满山遍野都绽放着各色鲜花,有红白相间的牡丹花,有火一般的映山红;夏天来时,各种竹木则葱茏翠绿,在这荫茂下还有甜美的山泉,欢乐的小石鱼;秋天到了,满山的树叶,被强劲的西北风吹落一地,四季长青的树木,如冬青和松柏却仍青翠碧绿,而那火红火红的枫叶,让人感到生命的可贵与精神的亢奋;冬天来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覆盖垄野山川,洁白如银,把人的灵魂净化得干干净净,在一年又一年对老天的祈祷与对生活的祝福里。

第二故乡:天山下哨位上,是强我壮我历练我的“成才”港湾。辗转十八载,吾辈正青春,奋斗正当时。听从祖国的召唤,我来到成长成才的第二故乡——阿克苏,在祖国大西北天山脚下小小哨位上,铸造军心军魂、淬炼钢铁意志、锤炼过硬本领,成为了一名“最可爱的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动人故事。我记得第一次用拳头俯卧撑时候,心中是无比难受,总有一种眼眶湿润的情绪,也有一种想大吼一声“我不干了,我不行了”的冲动,但心中的想法却是,我如果在这个时候撂挑子撂担子,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兵,周围的战友也会瞧不起。最终我还是选择坚持到最后胜利。在火热的部队军营里学到的第一首歌,那就是战友之歌,“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懂得了第一个硬道理,那就是“当兵是要打仗的,打仗是要死人的”,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随时随地奉献一切、奋斗终生。十几年下来,我在我的第二故乡生活得多姿多彩。

第三故乡:安云乡战马村,是忘我无我激励我的“成功”彼岸。我从故乡走出去,经过部队生活的磨砺摔打,我选择转业回到故乡。组织部门选派我担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我背上初心行囊,就这样辗转来到我的第三故乡——战马村。我很清楚地记得,驻村报到第一天,村支书带我去了“千总坊”“打儿窝”“战马石”三个地方,让我聆听了村里三个故事。首先是“千总坊”,这里是为纪念“韩千总”的丰功伟绩,修建了牌坊和古墓群以示敬意。相传清代“韩千总”在韩家大院(今战马村)安营扎寨,养马训马、屯兵训练、精忠报国、守护一方、造福一方,规模不大的“忠孝仁义廉”牌坊却给后人许多启迪。其次是“打儿窝”,育龄妇女在怀孕期间,如果想提前知道自己腹中怀胎为“男孩”还是“女孩”,就站在离“打儿窝”5米处往石窝里面扔石子,如果扔中则是“男孩”,否则就是“女孩”,至于多胞胎没有界定。虽说没有科学依据性作为支撑,但是只要试过的人都说“很准”,至今还有人来这里打卡娱乐。最后是“战马石”,每当下暴雨之前,在战马石印旁边隐隐约约可以听到类似马蹄奔跑的声音,从而激发村民昂扬向上的奋斗激情,如果大家想倾听一下千军万马奔腾的声音,大雨来临之日记得来“战马石”旁聆听打卡。

发布人:编辑停一步上稿近一步 发布时间:2024-1-23 14:00 收藏 阅读人次:2007

初审:林竹 编辑:理理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