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春节假期临近,广大党员干部利用回乡之机开展调研,在书写调研报告时应剪掉“熟悉”“信任”“热爱”而带来的主观干扰,发扬实事求是作风,不定调子、不用转手材料、不粉饰问题,摸清群众思想脉搏、找准问题症结所在,以“小切口”把群众的“着急点”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注点”连接成线,切实发挥好回乡调研报告“连心桥”作用。
剪掉“定好的调子”,因地制宜找准小切口,突出典型性。调查研究本质上就是实事求是。回乡调研报告不能因为“熟悉”而事先定好调子,带着框子找例子、带着论点找论据,从而带偏了决策方向。广大党员干部要设问在先,把握主动,在吃透上情、摸准区情的基础上,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综合分析找出小“切口”,对准大民生。要确定调研主题,明确调研目的,找出几个令人满意和不满意的典型,搞好典型调查。做好分析工作,从典型案例中认真归纳、总结和提炼,发现问题的客观规律,在“解剖麻雀”中以小见大、举一反三,为解剖“一个问题”到巩固“一项做法”的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剪掉“转手的材料”,身入心至搜集真线索,突出准确性。“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能因为“信任”就凭转手获得的材料写报告,试图用“二手资料”来解“一线难题”,这样往往会导致看不到真实情况、找不到真实问题,背离了回乡研究的初衷。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把问题导向树起来,结合论题实实在在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下到基层一线寻求真相,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实情,少看“盆景”和“样板间”,多看“后院”和“原生态”,才能获得“货真价实”的材料。要深入群众家中问冷暖、聊发展,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交谈、心贴心交流,才能拨开云雾见月明,摸清群众思想脉搏,为对症下药、整改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剪掉“情感的包袱”,摆出问题探求最优解,突出实效性。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遮羞避丑才是问题。书写回乡调研报告不能因为热爱只报喜不报忧,面对问题“不敢为”,这种“掩耳盗铃”似的行为只会让真问题“隐身”,最终成为“隐患”。广大党员干部要卸下“不想让家乡丢脸”的思想包袱,把问题摆出来、把错误亮开来,切实找到困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典型问题的难点、堵点。不仅“揭短亮丑”,更需“把脉问诊”,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找出最合适、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要贯彻群众路线,甘当小学生,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推动调研成果最终从“纸上”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