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稚时,在爷爷奶奶身旁看庄稼人的四季,春天育苗、插秧,夏天割稻、晒稻,“双抢”,秋收冬藏,稻、麦、黍、稷,历历在目。独有一景象,每到秋收时节,庄稼收回来后,先送到长地里晾晒数日,待起西北风时,爷爷会手持木锨站在下风口,将粮食和糠草一并迎风扬起,糠草、灰尘、碎叶等杂质分离与粮食分离,留下了宝贵的粮食谷堆。整一个借风、扬起、落下、收获的过程就叫“扬场”。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2023年9月,在一场选调生考试中,我从校园“象牙塔”迈入基层“大熔炉”,欣然来到距离家乡30公里的安徽省舒城县桃溪镇报到,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又有些手足无措、忐忑不安。在这篇文字里,想同大家分享,我如扬场者一般,借用三个“风”来扬起我的“焦躁心”“无为心”“盲目心”,在基层这片宝贵长地里立志留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品质,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一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群众风”,扬起情绪上的“焦躁心”,在“枝叶关情”中留下想干事的志向。“村里来了个选调生,还是个研究生。”初下基层,大家对我厚爱三分又礼让三分,由于工作经验缺乏、群众沟通不畅等“水土不服”现象,加之学校里的“专业知识”没法耕耘基层一线的“责任田”,象牙塔里的“稚气未脱”又难以应对群众工作的“热气腾腾”,由此我陷入了“本领恐慌”的焦躁之中。如何打败焦躁,培养想干事创业的勇气和魄力呢?我先落于“心”,想干事创业归根结底是想为群众办小事、办好事、办实事,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主动发现群众的急难愁盼,耐心收集群众的反映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集体智慧,做到用真心换真情;再落于“行”,既面对好主动找上门的来访群众,也深入基层做主动迎上去的指导员,做群众满意的“公仆”,以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政治底色”描绘“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生画卷,在“手把手”解难题、“面对面”教政策、“心贴心”听诉求中贴近人民群众。
再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春进取风”,扬起工作上的“无为心”,在“摸爬摔打”中留下能干事的担当。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能干事”体现出个人的勇于担当,担当意味着付出与奉献,从想干事到能干事的转变,是干在实处,聚焦、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是“知信行统一”的生动实践。“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要将每一个问题摸透,将每一项工作做实,针线虽细,亦可在完成工作的“路上”修无为心。工作上我仔细梳理手头任务,时刻保持“学徒心态”,向村书记学基层治理,向老党员同志学党性修养,向鹅养殖大户讨教产业发展,汲取群众的宝贵经验,不断锤炼克服各种困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把工作信息数据化、零散内容系统化、经验教训日记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行。我欣赏过凌晨四点的破晓之时,也领略过皓月当空的漫长黑夜,如今,冬寒初起,但村民们的质朴与诚恳却让我如沐春风、和暖舒畅。
三借“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调查研究风”,扬起主观上的“盲目心”,在“实干笃行”中留下干成事的本领。基层是锤炼能力的“大熔炉”,是干部成长的“大考场”,最能厚植情怀、砥砺品格、锤炼本领。回望这4个月时光,走访帮扶监测户、调研鹅产业发展现状、主持“村晚”、入户宣传政策、参加省市县(区)组织的入职培训......我迅速转变好角色,体会基层“酸甜苦辣”,在基层练就“绣花”本领,静下心来做好每一件工作,确保“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我深知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用乡间土话多“问”脱贫养殖户的收入,听得一席真言;去田间地头多“走”访规模养殖户,摸得一手实情。当我将鹅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调研结果凝练发表,变成学习强国和报纸上的铅字后,一份成就感油然而生。年轻的我们要避免陷入“事不关我高高挂起”的懈怠,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奋进精神,扛起干成事、不误事的“重责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青涩到成熟,从彷徨到坚定。未来,我将在基层这片长地反复借风扬场,心里厚植“想干事”的热情、“能干事”的担当、“干成事”的成就。我也愿意在基层这个“大舞台”上发光发热,为擘画乡村振兴美丽图景,奋力推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加速前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