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朦胧,不能彻照;寒风阵阵,冷了夜色,也淡了心绪。踌躇良久,迟迟未能动笔,盯着跳动的光标,念头早已飘远:三年前,缘起,我奔赴“最西部”,作为支教大学生投身新疆;半年前,实落,我走出“象牙塔”,成为驻村选调生重回基层;转眼,再出发,我来到“群众旁”,变为咱们庄小宋助力发展。
缘起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21年冬,跨越4700多公里,我远赴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支教。再次翻看支教日记:“隔离终于结束了!路上的土下得很大,黄澄澄的天、土蒙蒙的风,落在心头,不禁黯然。到班第一次见到孩子们,他们眨着水灵灵的大眼睛问我:‘你是新来的山东老师吗?’‘是的。’话音未落,教室内沸腾了——‘山东老师来了!’心中欢喜,四下环视,发现原本‘下土’的天气逐渐放晴,大概是孩子们的欢呼震散了扬沙,拨开了尘雾。放学前,同托乎提古老师了解到一年级的老师很紧缺,因为这些孩子的国语尚弱、年龄太小,很多老师都不愿来,一个人带五六个班的情况很常见,可以说是千斤重担负于肩头。倏然,想起了我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时记于笔记扉页上的一行字:‘党员不是享福玩乐的,党员是吃苦奋斗的!’我虽非党员,但仍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事况如此,我不上谁上?”读至此处,潸然泪下。回忆起民族兄弟热情的礼遇,遥想到丫头小子求知的眼睛,我明白:投身基层的种子,在那一刻已然生根发芽。
实落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的殷殷寄语,言犹在耳。2023年夏,我来到山东省郯城县杨集镇杨集村。刚到农村基层,自身不适应、百姓不理解是选调生面临的第一关,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真真切切地迈开步子走起,踏踏实实地甩开膀子干着。入职第三天,我跑出了办公室,来到农户家中,走进田间地头,同村民聊天中得知他们苦恼已久的问题——假期孩子无人管、没人问。转念一想:“支教?这事儿,我熟!”于是,我主动对接青鸟计划大学生来村任教,联合挂职村的北张庄、寺东党支部、团支部领办“沂蒙小课堂”,积极备课备讲,给孩子们带来防溺水、户外拓展等多元课程。村民们也逐渐与我熟络:每当他们农忙后把孩子接回家时,都会跟我聊上几句:“小宋,俺家孩子管吧?没谝能吧!”“小伙子,你明天给俺儿教教那个英语哈!”“宋儿,可麻烦你了!这刚搁路上买的西瓜,你拿着吃。”想到这些,不禁莞尔。恍惚间,耳边回响起孩子的嬉笑打闹,眼前映出了嫩苗的挺拔摇曳,那时埋下的种子正蓬勃生长。
再出发
“教育是乡村发展的关键,也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基础。”有优质教育的乡村,才会有未来的振兴。2023年秋,选调正满一季,我再一次迈开步子在村里调研,收集到很多问题:“在线审批该咋使?”“俺们的大蒜怎能卖得好、卖得俏?”“村里如何能多挣钱?”将其一一整理,发现共性是“教育”缺失。针对此类问题,经多方咨询、总结撰写、上会研讨,已有具体解决方案和现阶段成效。例如,在电子公章使用方面,我会主动参加镇经管站培训并抽出周末时间在村内开设讲堂,向大家宣传和讲解电子公章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在创富工坊打造方面,我会按照既定方案推进并定期组织开展生产培训班,邀请老把式和技术人员分别教授烙制技术和发酵工艺。随后,我将继续聚焦村内“继续教育”,主动关注鸿雁人才、积极联系农业专家,靠前服务、分类培训,助力培育更多的乡秀才、土专家,用另类的“支教”释放乡村发展新活力。落笔起身,望向窗外。看着明月昭昭、红旗猎猎,银杏树傲然挺立,我相信:扎根基层的嫩苗定会绿意盎然、枝繁叶茂。
杨集冬夜的风甚是清冷,透过窗扉,把我的心绪唤回。直至此刻,方才理解“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的含义——从齐鲁大地到西域故土再到乡间田野,从泰山之麓到天山脚下再到万亩稻田,变的是生活工作的环境,不变的是扎根基层的热忱、为民服务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