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也是第2个联合国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口号是“人与湿地 生命交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把更多重要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地,健全合作机制平台,扩大国际重要湿地规模。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拨好“三根弦”,奏响湿地保护工作“最强音”。
拨好“思想”之弦,奏响湿地保护“梦想曲”。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目前正处于湿地保护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至关重要,这既是对过往经验的回顾,也是对未来行动的清晰规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前进方向,确定了行动指南,强调了理想信念在推动湿地保护中的核心作用。湿地,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职责,还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洪减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作为湿地环境保护的“守护者”,党员干部要积极向社会各界传达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及其紧迫性,不断提升公众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拨好“制度”之弦,奏响湿地保护“指挥曲”。坚实的制度框架是湿地保护的根基,制度的力量在于执行和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成为履职尽责的“风向标”,扮演关键角色,不仅作为政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更是制度执行的模范。推行“签字背书”终身负责制,既是对党员干部责任意识的强化,也是对保护自然环境的严肃承诺,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必须综合评估其长期影响,确保决策过程遵循科学评估和可持续发展准则。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当前的生态状况和未来的环境目标,制订和执行一系列促进湿地保护的政策和规程。除了强化法律措施,还需加大对湿地保护的投入和资源配置,包括提供充足的资金援助、技术支持和专业人才,确保湿地保护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对湿地保护的效果进行持续的监督和深入的评估,以确保实施的政策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拨好“行动”之弦,奏响湿地保护“奋进曲”。自1992年签署《湿地公约》以来,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事业。在这数十年的努力中,中国取得了显著成就,建立了全面而高效的湿地保护体系,包括日渐健全的法规制度框架、逐步完善的保护管理体制、日益精细的工程规划体系以及基本成型的调查监测体系。如今,中国拥有约5635万公顷的湿地资源,位列亚洲之首,全球排名第四,以占全球4%的湿地,承载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的需求。这些成果显著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湿地保护领域的先进地位,也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贡献了独特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中国,湿地保护已经超越生态保育的范畴,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这些湿地不仅承担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任务,还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为深化湿地保护成果,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进一步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提高公众意识、鼓励社会参与、加强国际合作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推进了湿地保护工作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拨好“思想、制度、行动”三根弦,我们将共同谱写湿地保护的辉煌篇章,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美好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